7 O7 M# a0 z. T8 R5 t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参加”儒商大会2018”后表示,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及时、成功,特别是将儒家文化与海洋强省建设的融合贯通,让海洋科技工作者深受启发。胡敦欣说,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新时代,山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聚焦聚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要诚心诚意搭建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的广阔平台,就是要把“诚”字深深烙印在新时代的儒商血脉之中。海洋强省建设作为山东重大发展战略,以儒家文化吸引人们携手共创未来,也必将为海洋工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 g8 s8 {0 r* U% e/ w2 M$ K 3 s5 M0 a+ y# \- G* H
“山东要从海洋大省变成海洋强省,我们要充分发挥海洋的巨大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每一个海洋工作者都将全力以赴。”胡敦欣表示,山东历来具有深厚的海洋科技底蕴,也具有 “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今后要推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尽快入列国家实验室,打造更多海洋创新平台,为现代海洋产业提供科技支撑。胡敦欣告诉记者,在建设的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已经获得省委省政府的经费支持,未来将联合中科院13家院所的优势科技力量,在国家海洋装备、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环境、海洋灾害防护等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进一步推广科技成果。
0 P) ]" T& N( e- r' {胡敦欣作为我国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年过八旬依然奋战在海洋科研一线,他带领团队在西太平洋建立了我国首个深海科学观测网,“我希望继续为物理海洋研究培养更多的青年科技力量,传播更多的科技火种。” 1 H/ ]: E3 s1 |; X
/ V8 J. n0 f. h3 G. Z) E$ W
胡敦欣(1936年10月-) 9 r3 @, I) G; {3 H5 g* [: i
胡敦欣,男,著名物理海洋学家,1936年10月出生,山东省即墨人,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海洋环流与气候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会名誉会长,“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主编。1961-1966年中科院海洋所研究生毕业,1979-198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访问学者。曾任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在国际学术组织,如IGBP科学委员会,JGOSF、LOICZ科学指导委员会等任职10余项。 & L- o+ d# b8 d# a
胡敦欣院士是我国海洋通量(JGOFS)研究的开拓者,大洋环流研究的开路人。主要成就:(1)在太平洋发现并命名“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西太平洋环流动力结构的传统认识,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热带西太平洋两项重要科学发现之一;(2)在中国陆架率先发现中尺度涡旋 “东海冷涡”,开创了中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3)提出“浙江沿岸上升流的非风生机制”,修正了此前关于风生浙江沿岸上升流的传统观念;把经典的无限深海沿岸上升流理论推广至有限深海非定常理论;(4)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现象,开拓了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5)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结论。
4 W9 `6 R! V4 {
l5 l4 s& L8 z0 ?/ o探大洋深处,追潜流踪迹
5 @: t; R6 Z- O9 C胡敦欣被誉为我国大洋环流和海洋通量研究的开拓者,他发现并命名的太平洋“棉兰老潜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发现“东海冷涡”,开创我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发现“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规律,并从动力学上阐明其机制;修正了沿岸上升流传统理论;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 c4 @) i) S# B8 L Y" p$ a
这些成果对普通人来讲或许有些遥远难解,但正是无数像胡敦欣这样的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执着坚守,推动着人类认识的拓展、技术的变革。
- O8 Z; h! I6 d6 S几乎每次都晕船,仍坚持出海几十年 8 H8 T& r% R# ~; K% J" e V
胡敦欣出生在即墨,但直到1956年到青岛读大学时,他才第一次见到大海。彼时,他尚不知道自己会与海洋结下一生之缘。
& N$ s# p! s/ E& T" [" P" h他遗憾的是,从前年开始,在身体条件的制约和身边亲友的劝阻下,他不再出海参加海上试验了――“我们所里的‘科学号’新船,我是真想上去看看!” ' B5 H3 y% _2 u1 e) G; A
其实,从1957年第一次出海,他就发现自己晕船晕得厉害。当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科考船叫“科学一号”,船上各方面条件并不好,船体在风浪中晃得厉害。此后在半个世纪的科研生涯里,无数次的海上试验,胡敦欣几乎每一次都要经历晕船、呕吐,可他说,这不是不能克服的――“只要前面三五天坚持下来,后面三四十天就好了”。这样的坚持,需要怎样的毅力?
- r" x/ D( v8 b“我是被‘骗’进海洋研究的大门的。”胡敦欣说。胡敦欣从小就是“学霸”,他的志向是报考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山东大学海洋系(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的招生老师来到了胡敦欣所在的即墨第一中学挑选学生。当时,海洋系属于保密专业,与国防事业密切相关,又恰逢当年国家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号召年轻人向科学进军,“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胡敦欣放弃了自己的“北大梦”,转而步入了海洋科学的殿堂。 / e( C1 O9 |. U h x$ D
1961年,胡敦欣考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毛汉礼院士。毛汉礼先生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格,原本就在学习上心无旁骛、一丝不苟的胡敦欣“状态”更佳,每天三个单元的学习时间,上午、下午和晚上各四个小时。胡敦欣感念恩师的严格栽培,令自己终生受益。 2 X6 J" n- i, F1 h: c# D- @" x
迈向大洋,发现“棉兰老潜流”
6 |/ }: [8 B. _1 F4 q: ?& F- }胡敦欣最著名的成就,是发现了“棉兰老潜流”。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发现的洋流,也是自上世纪50年代初发现赤道潜流以来,有关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两大重要发现之一。这一发现改变了西太平洋环流结构的传统认识,将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研究从二维推进到三维阶段,对海洋热量输送/气候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 L, l# @! f$ I2 C5 v棉兰老岛是世界第14大岛屿,也是菲律宾境内仅次于吕宋岛的第二大岛。胡敦欣和助手们发现,棉兰老岛附近的棉兰老海流之下有一支和上层流向相反的潜流,最大流速可达30厘米/秒,平均流量近世界强流黑潮的一半,他把它命名为“棉兰老潜流”。这一发现成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走进大洋的标志性成果。
2 j) U ^1 t v) O取得这一发现并不容易。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的海洋科研基本上局限于中国近海,对西太平洋环流及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几乎没有触及。1979-1982年,胡敦欣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亲眼目睹了国际海洋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过他的积极努力,在TOGA(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国际计划框架下,1985年中美实现了热带西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合作调查研究。中国科学院6个研究所西太海洋环流与气候合作考察研究也同期开始,中科院海洋所派出了以胡敦欣为首席科学家的“科学一号”考察船参加此次活动。TOGA项目持续了五年,棉兰老潜流正是在这期间发现的。
' Y( D/ v. m7 C% |( p( H& _: `从跟跑到领跑,发起国际NPOCE计划 8 A7 @. I% [( y. H* J
随着TOGA项目和世界大洋环流试验(WOCE)的结束,西方发达国家因战略调整不再推进西太平洋的科考。胡敦欣不肯放弃,一直努力争取重启西太平洋环流研究。
- p+ o+ G2 K" f* p+ m5 P经过多年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讨,2010年4月,胡敦欣领衔发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终于获CLIVAR(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研究项目)正式批准为国际合作计划,同年5月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中、美、日、韩等8个国家的19个单位参加,胡敦欣担任该合作计划的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 }2 c7 A4 \' O s
NPOCE启动之后,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一号”成功布设了两套深海测流潜标,其中一套6100米深海潜标是西太平洋最深的深海潜标,获得了长达连续4年的海流实测数据,是我国首次、也为国际罕见。从2010年至2014年,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北赤道潜流相继被观测到。2015年,胡敦欣受邀领衔国内外17位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述评文章,实现了我国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 }9 `$ \/ M; ~! l. [& @1 S# Z! N
这些大洋深处的潜流、涡流,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西北太平洋环流密切相关的西太“暖池”,其强弱、位置对气候影响巨大。胡敦欣希望,通过研究的推进,能够建构一个模型,对我国夏季降水变化进行准确预报。 6 t5 {( t. n4 E Z7 x; o
文章来源: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 x# A# }3 b0 p
' c) l# D0 e4 `/ | b+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