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点】减少和预防海洋垃圾及微塑料

[复制链接]
近年来,海洋垃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到世界各大洋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海洋垃圾不仅破坏海洋生态景观,造成视觉污染,还可能威胁航行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及人类健康安全。

. u$ n* ?+ V# h- h1 T
由于塑料垃圾具有难以降解和长距离迁移等特性,导致在全球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从近岸到深海大洋,从赤道到两极,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海底,都有海洋塑料垃圾的踪迹。据统计,人类迄今生产的83亿吨塑料制品中约63亿吨已被弃置,其中79%进入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仅9%被回收利用。陆域垃圾通过河流、雨水冲刷等多种途径进入海洋,并在海洋环境中不断累积。据估算,约80%的海洋垃圾来自陆地,其中塑料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80-95%,全球每年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重量约800万吨。

& i- ?8 y: }6 r
海洋垃圾的来源
& E- ^6 N! T& Z" s: Y2 n! v- R
海洋垃圾约80%来自人类活动集中的陆地,20%来自海上(UNEP,2009)。
7 \, S) h/ _( d0 r5 d6 H0 G+ m
海洋垃圾陆源输入途径包括:

! S- F2 x) _, x2 W
随意堆放的垃圾在雨水冲刷、风力作用下排放到附近的河道。

6 D  n5 T6 a) D. P! g; b$ S) ]
滨海娱乐活动随意弃置。

- }: U6 |$ r. b3 g. n7 F: g' g; i
不当或非法倾倒垃圾。
7 }0 r/ R' {( h* C" s
垃圾堆放场管理不善。城镇垃圾填埋场位于沿海海岸,一旦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垃圾堆放场堆积的垃圾极易进入海洋环境。

4 S, m2 w, [0 O! D2 o. Y
塑料加工生产和运输。由于管理不善,树脂原料可在加工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释放到海洋环境。

' r5 n8 Z! V& b9 H. \  F: M* b
污水处理厂和雨水排放管道污水溢出。在强降雨天气,固体垃圾可随地表径流进入雨水排放系统,进而进入海洋;用于个人清洁用品的塑料微珠、衣服脱落的聚酯纤维等可随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进入海洋环境。

/ B  ]0 c0 U% M  J* z
海洋垃圾海上输入途径包括:
! @; M3 m: Q7 i* D$ X1 ]" W% N
海上航运:休闲娱乐船只、渔船、科研考察船,如果不能妥善保存和处理船上垃圾,也会成为海上垃圾的来源。

+ Z; \4 l  R& x  i: P' Y7 p
近海养殖和捕捞:
: l  U2 w' \, R( p/ Y
海上油气平台生产作业。
8 r$ i; t, H6 {- O. E; @5 w/ w
海洋垃圾的影响

1 K% L  e* Q1 ?
缠绕  海洋垃圾无处不在,很多海洋生物受到其影响,主要包括哺乳动物类、鸟类、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被遗弃的渔线渔网(通常被称为“幽灵网”或“鬼网”)等通过缠绕的方式会对海洋生物构成严重的威胁,或形成割伤,或阻碍动物活动,影响进食和呼吸功能。
: ^- c% y3 T* L0 m! E
误食 海洋生物容易误食塑料制品,这些塑料制品在生物体内无法消化和分解,可损害海洋生物的消化道,或刺激胃肠组织产生饱胀感而停止进食。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其本身含有增塑剂,并能从环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质。微塑料被海鸟、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不同营养级的海洋生物摄食后,所携带的有毒有害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对海洋生物存在潜在不利影响。

$ F; j7 H4 _2 C8 |
破坏栖息地环境 在海流和潮汐的带动下,塑料绳索和塑料网可以摩擦,冲刷,破坏和摧毁活珊瑚。海洋垃圾的聚集也可能会造成淤积,浊度增加,阻挡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所需要的阳光,或导致窒息。

" B. n$ z( p. \9 A$ A* T6 Q$ R
携带外来物种  作为外来物种入侵的运输载体。随着波浪的涌动将搭载垃圾碎片的生物带到很远的地方,生物在适合其生长且没有天敌的新环境内大量繁殖,对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造成损害。

; @) C. u+ |) {
威胁航行安全  海洋垃圾,特别是废弃渔具会对船只的正常运行造成威胁。渔网、绳索等可缠绕船只的螺旋浆和方向舵,不仅维修费用昂贵,损失时间并会对乘船者和船员的安全造成威胁。
' f% G8 Q9 u1 c: i9 R4 k# y9 f
威胁人类健康  海滨的玻璃等垃圾碎片可能会对游客造成意外划伤,海滩和水底的绳索或鱼线渔网等会对游客的活动造成不便,进而影响到人身安全。
0 z3 H; x9 g( E, ^- w: X
全球新兴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
/ z8 y$ O  N+ R
海洋微塑料是海洋环境中直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薄膜或颗粒。分布于全球海域,在水体、海滩、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内均可检出。被联合国环境署列为全球十大新兴环境问题之一。人口密集区和大洋环流区是微塑料污染的热点区域,但在远离输入源的极区也发现有微塑料存在。
; @, S5 @- N9 q8 t$ W, |/ g
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大部分来自大块塑料的逐渐降解破碎,小部分来源于合成织物洗涤、个人护理产品使用、树脂原料颗粒泄漏等。研究表明世界大洋目前漂浮着至少5.25万亿颗塑料微粒,重达26.9万吨。人口密集区和大洋环流区是微塑料污染热点区域,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微塑料与浮游动物的数量高达6:1。
  k8 Z& O2 _  [6 ], c
微塑料可被鸟类、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入,可刺伤消化道系统,或刺激胃肠组织产生饱胀感导致海洋生物停止进食;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作为被动载体输移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可以微塑料作为载体进入生物体内。

& [# ?& P) |! e1 o
文章来源:生态环境部
* Y0 x5 Q# p0 _$ ?* ]- h$ b
# \) [8 A& A7 r% L" {* W
7 ~6 r( h% Q& v& f. t, C, r6 w( \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荆悦来
活跃在2021-7-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