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顶尖的流体力学在哪所大学?

[复制链接]
我现在大二,工程力学专业在读,自己很喜欢的方向是流体力学,尤其是空气动力学,想要在国内读研,但却不知道选择哪个学校,求大神指点,万分感激
2 o# S4 B. y- F/ q/ D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空气动力学似乎已不属于流体理论/机理研究这个范畴而更偏向于工程应用方向了。
0 ]( U; [: R, m% J& [% T作为参考,截止2020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列出了其流体力学项目下8大研究领域:
5 K& @6 a- m/ E% z

    1 @9 F; E% s+ Q6 e+ o
  • 湍流和转捩(Turbulence and transition)8 y( u- d% g# D( Z& k: H: h7 I( Q
  • 生物流动物理(Bio-fluid physics)0 _! ~0 u! }, p$ u1 ^
  • 非牛顿流体流体力学(Non-Newtonian fluid mechanics)
    ) ?* ]6 B+ e# O
  • 微观流动(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R% H/ ^% K* D4 I, e2 D
  • 风能/洋能收割(Wind and ocean energy harvesting)
    - B& F( ~* R) s) g( T$ }* E) k5 `) x
  • 流固耦合(Fluid-solid interactions,FSI)3 @$ z1 c: h+ v2 v, H1 E' E% i
  • 经典结构(Canonical configuration)
    ; t* e$ I: {: H) O2 p; D6 F# n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rtifici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
    / |4 N3 Y: Y. H+ y, C" r8 y
当然,NSF也为多相流单开了一个项目,名下包括:8 O  H& h) q. M1 i( [

    8 J: j9 S8 A) |( Z, O/ f& X5 Z4 |
  • 多相流动现象(Multiphase flow phenomena)  L; \5 J5 T' R& Z
  • 颗粒科学和技术(Partic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Y/ H" ^) R; Q/ Z$ l
  • 生物系统中的多相运输(Multiphase transport in biological systems)% {* o1 e% _! {: x3 [& r9 L
  • 边界面运输(Interfacial transport)& k, s! B8 t+ Q7 m1 L( r* j( ]
其他NSF项目还包括燃烧、热过程等项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各位或许能从这个列表一窥当今流体力学的主要研究热点/方向了。# W1 H% v, q8 }1 M
这里我就不局限于空气动力学了:
0 h9 Z* @  V4 x8 i$ \
    6 E( D1 q) X: J  Q
  • 在我心目中,北大是国内最顶尖的(至少在湍流机理/理论研究方面),其核心主力自然是周培源先生一手创办的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n+ c5 O6 y( {
  • 接下来或许是南方科大。南科大近些年研究挺活跃的,和北大湍流实验室、中科院力学所合作也不少,或许是因为有陈十一院士这个buff吧,还有像夏克青院士等其他师资力量。( c1 G* i3 }# r- U: l8 X( x$ A
  • 再接下来应该是中科大,陆夕云院士团队的成果是很不错的。其它一些年轻的后起之秀表现也都不错。
    / @. j2 u* ?; d, m0 F. U8 L
其他的高校/研究所,如清华,天津大学,中科院力学所等,都各有所长:
% o4 P$ C/ a8 P! q+ K- U
    3 \! @, Z+ ?; d$ x4 Y7 \4 r5 J
  • 清华的燃烧:清华在2010年成立了燃烧能源中心并聘请了王子屯的美国工程院院士C.K.Law罗忠敬教授做中心主任。同时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心里的徐海涛教授,早年在德国马普研究所参与的一系列以拉格朗日观点研究湍流基本性质的工作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的;8 Q) B3 g1 M8 z2 _
  • 天大在湍流边界层稳定性/转捩方面的工作挺不错的(以周恒院士团队为代表);
    " K% V( |( Z4 y; b
  • 中科院力学所拥有两个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十一、陆夕云、何国威院士以及清华符松教授皆在学术委员会名单中)和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能很多人都看过李新亮研究员的ppt吧)。
    4 L/ h) |1 M% j
但是这些高校/研究所在以上相关领域整体研究规模工作量似乎不如前者;当然也可能是我阅读量和眼光有限没法慧眼识珠。
' w) M0 K6 h: z3 Q: H8 G而论应用/工程方面,在我的印象里,北航的空气动力学/气动声学,上面提到清华的燃烧,西工大的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名下有一个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流体智能化(以张伟伟教授为代表),西交的多相流(名下有一个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热动力以及流体机械都是挺不错的。这方面或许可以参考一下中国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哪几个是与流体/空气动力学相关的,以及所属的院校(以下截图摘自 百度百科: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T' i/ ^9 E, V7 R$ q7 s, E# y/ ?
还有近些年国内挺盛行(其实国际上也挺盛行)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超燃冲压/超音速燃烧等,印象里做的不错的有北航(例如闫超教授),国防科大(前几年在超燃冲压中的pseudoshock上有很不错的工作),等等。简而言之,在应用/工程领域,以我粗浅的了解,国内顶尖的航空院校,例如北航西工,以及顶尖的工科院校,例如清华西交,都有挺成熟挺庞大的流体/空气动力学/流体机械等的研究团队,当然各自的侧重点可能会略有不同。' ?# K3 Y- \& H/ ?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或补充,欢迎指教。
发表于 2022-5-1 22:59:29

举报 回复

比较一下各大高校在流体力学顶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上的发表数量就可以大致知道了。4 P9 u! j" ?3 f4 Z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6
- P" s* j& a( l' F3 d2.清华大学 54
0 ^# I  m- ?) }, r4 H# h3.北京大学 427 Q8 m# U9 W& ~/ w+ r* F7 [( `
4.天津大学 22( ~/ C6 R# e1 v3 o/ n
5.上海交通大学 19
+ k& ^( T2 @/ h5 q6.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172 P/ l' v  ?3 Y" w8 z  S5 c
7.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7
! A0 Z6 X* h% d7 b/ W' [8.浙江大学 16
- v! j. b; ~+ `% P9 U2 S9.大连理工大学 16
# }6 m2 W3 }0 V8 z! m10.上海大学 13! H: [; C3 ~5 N; S
11.西安交通大学 12
" L- m0 C5 B9 A- H! x2 u  ?. R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 G# ]! r! }6 a8 c& H& U/ J+ k13.西北工业大学 8! c0 W+ S5 @( \7 `3 l& P( S
14.华中科技大学 7
发表于 2022-5-1 23:11:29

举报 回复

不请自来,下载数据,无聊来答一下。7 F+ w, O; i) q7 E
空气动力学主要应用对象是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两种,水里的就不算了。
! |7 i* _" @6 L地上跑的汽车,国内还对汽车空气动力学的重视程度不是那么大,但重视度逐年增加。同济有个汽车风洞实验室,可以考虑。相对于天上飞的,国内的单位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就比较多。
5 G2 ]7 e3 b6 H9 p# K- Y6 u* z# s+ S; Y7 N' I' I( Y! B
% x5 p) S( m8 U: c* R
关于天上飞的空气动力学,主要分为内流和外流两种,内流与燃烧密不可分。8 e# V6 e0 j. M9 i$ D; B. e; |
国内做空气动力学的有两个侧重。 北大(湍流终点实验室),清华(许春晓,符松,吴子牛),力学所,中科大(陆夕云),天大(周恒院士)等侧重于理论研究,所以楼上有说JFM发的多。许多学者与数理学部联系密切,相对而言,牵头的大型工程项目较少,主要集中在机理研究中。" [/ v+ g8 h( H) Q% t6 b
第二个侧重是工程,型号相关的空气动力学工程研究。比如西工大,北航,国防科大,南航,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牵头大型工程项目,JFM这类文章发的少,而是发到一些航空航天,传质,传热,燃烧等刊物。相对于JFM,这些期刊相对来说不是特别上档次,甚至在水一些发文量比较大,综合性强,而不是专注于流体的期刊。
% T! l' J) c3 U2 I其他一些高校,或者侧重于水动力学,或者有微流体等。或者也在做空气动力学,但相对于上述高校,不太成气候。
发表于 2022-5-1 23:23:29

举报 回复

发啥期刊不重要,关键是他死后,他的墓碑上能留下什么东西。1 o; s' v9 p% i( j
中国在流体力学的贡献很低,印象中能提出格式的貌似就张涵信院士(力学所傅德薰马彦文是不是也有格式?),其他的发表什么jfm,无非是找个点修修补补,没什么大出息,都是发了点文章就整天装逼,无非是借用期刊的名声来抬高自己,你就是论文发表在火星上都没有用,顶不上在垃圾期刊上发表一个重要的贡献,提出一种新理论或者新方法,国内有吗?或者开拓一个新的方向!
发表于 2022-5-1 23:35:29

举报 回复

顶尖的不知道,我爸是学流体力学的,在北大从本科一直学到博士,毕业后去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与研发过一个叫PKPM的东西,后来当上了总工。再后来总工才干了两个月,就跟同事一起跳槽去了别的公司......后面的事就先不说了......anyway前期发展道路还不错,可以参考一下。
发表于 2022-5-1 23:47:29

举报 回复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用星锁住你
活跃在2022-5-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