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论坛】武汉大学资环学院举办国际交叉学科论坛

[复制链接]

一、论坛介绍


$ b8 }9 H, Q% L

武汉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旨在为海内外青年学者搭建一个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平台,推进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共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大局。武汉大学国际交叉学科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邀请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参会,已成为武汉大学聚贤纳才的重要平台。

武汉大学第九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以云论坛形式举办,跨越时空,相聚云端。论坛面向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博士后、博士,诚聘青年学术带头人、固定教职教授、固定教职副教授、特聘系列岗位。

竭诚欢迎海内外青年才俊牵手武汉大学,加盟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与我们同成长、共进步、齐发展!


3 v% O, T, i# L- x% P

二、学院主要研究方向

地图设计与空间信息可视化

空间分析与大数据挖掘

地理信息工程与智慧服务

陆地表层格局与全球变化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国土空间治理与空间规划

环境化学与环境生物学

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

环境材料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资源环境智能感知与模拟

5 S  H* a5 j! d* v

三、岗位设置

1.青年学术带头人。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入选者。

2.固定教职教授、固定教职副教授。国家事业编制。

3.特聘系列岗位。包括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聘期制讲师。参照事业编管理,可申请转为固定教职。


6 |( D: I, ^8 X9 C0 V3 m

四、岗位待遇

武汉大学提供优厚的薪酬福利和支持条件,在全国首设人才引进基金,目前金额已超5亿元,专项用于人才引进待遇配套,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和服务。

1.青年学术带头人岗位

(1)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不少于税前50万元/年(不含单位社保、公积金等福利),特别优秀的可一事一议。

(2)提供最高350万元安家费(含国家、地方支持)或人才房,可在中心城区拥有良好的住房条件,另提供周转住房或租房补贴。

(3)自然科学领域,学校提供科研经费100-300万元(不含国家、地方支持),有重大科技攻关需求的上不封顶。

(4)可聘任教授四级岗位,授予博导资格,连续四年每年保证1-2个博士生招收指标。

(5)协助解决配偶工作;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至高中的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附属三家三甲医院及校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2.其他岗位

(1)优厚的生活待遇: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视实际情况提供人才房或安家费,另提供周转房或租房补贴。

(2)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学科发展或受聘人科学研究的具体需要,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

(3)齐全的资源配置:提供良好的公共科研平台、办公用房和科研空间;视情况提供专项研究生招收指标。

(4)完善的服务保障: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至高中的一条龙优质教育资源;学校附属三家三甲医院及校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保障;职能部门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

# |! x; N  c9 J9 H* x

五、申请条件

1.年龄在40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

2.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取得正式教职,或具有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并在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工作者,或业绩特别突出的海内外知名大学博士。


7 Y: G1 V4 i; g5 ]! b0 s3 A

六、日程安排

武汉大学第九届国际交叉学科云论坛将于2022年1月-6月举办,由学校主论坛+各院系分论坛组成,将通过云视频会议线上开展。主论坛:2022年4月。资源环境分论坛的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1 e. F/ J* x" T% y( u6 [7 e

七、申请方式

请有意向参加主论坛的申请者在2022年4月1日前,登录:

http://postdoc.whu.edu.cn/zp/index.shtml  提交参会申请。

或者发简历至邮箱:www.52ocean.cn

论坛全年接收申请,无法参加主论坛的申请者,可随时申请,主办方将根据协商的参会时间适时发送参会邀请。

欢迎海内外青年学者踊跃咨询、报名。

. C/ E6 K6 y# W' L

八、联系方式

电话:+86-27-68778762

传真:+86-27-68778893

Email:www.52ocean.cn

联系人:魏秀琴、金钰壹


9 y0 i: d) ^9 l9 Q: ]5 R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简介


% u8 {* y& W$ x. [7 M& U' }4 l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由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原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于2001年1月合并组建成立,是一个集理、工、管理于一体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院。

学院涵盖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等四个一级学科。其中,主建的地理、环境两个学科分别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100名,参建的测绘科学与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两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获评A+、A等级。学院共建两个国家“双一流”学科,两个二级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为省级重点学科。各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还具有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现有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六个本科专业招生,其中四个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获评A+等级,其他专业全部获评A等级。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4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49人)。两院院士2人(兼聘),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人,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读学生1650余人,其中本科生900余人,研究生750余人。学院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资源优势,面向全球可持续发展与新时代国家建设需求,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国内外专业学会、学术会议中屡获重要学术奖励,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多项全国金奖。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学院共享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在地球观测与导航、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新能源汽车、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等重点专项中主持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地理信息、生态环境、国土资源、卫星应用等领域取得了重要应用成果,努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

学院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构筑了优良的发展平台,正致力于立德树人、创新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奋斗!

; O/ J& h  u% `% [

. u. H+ D, F  n' q( r( a$ G2 e
c70b4d87ffc9e99bc11e4a46b6f57579.jpeg
14e06dddca5c94cf29bd187ea88a8faf.gif
93c164591c42802eac53b923d6a11d6d.jpeg
d6a31155b088d6e31349870bb340856f.jpeg
1d2c1e516f92da5477c3c16e110195c6.gif
31cfe66e7150b359259f09bafa2efea6.png
a209662e23512b7b652dbf04c9354a76.gif
176a5f012b1d836f989719b1c835f8ab.jpeg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文星雨
活跃在3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