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定位与导航 海洋定位与导航分为水上导航定位和水下导航定位。水上导航定位主要采用的系统包含光学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INS)、GNSS定位系统和声学多普勒定位系统(DVL);水下导航定位技术主要包含惯性导航系统(INS)、声学多普勒定位系统(DVL)和声学定位系统(长基线声学定位系统(LBL)、短基线(SBL)声学定位系统和超短基线(USBL)声学定位系统)。 ⒈光学定位与导航 借助全自动光学测量和跟踪技术(测量机器人),跟踪水面目标上的棱镜,利用多站距离交会法或单站极坐标法,确定载体的实时位置。光学定位的精度为厘米级,但适用范围较短,通常限定在1km范围内,新型远程全站仪可以将作用范围扩展到1~3km。 光学技术仅适用于水面固定目标的定位及水面运动载体的定位与导航。
⒉GNSS定位与导航 ⑴GNSS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GPS、GLONASS、BDS和Galileo系统,用户接收机接收GNSS测距信息,确定用户位置。目前海上采用的GNSS定位技术主要有GNSS绝对定位技术、广域增强GNSS差分定位技术、GNSS RTK/PPK/PPP等定位技术。 ⑵GNSS绝对定位技术即单点定位技术:用户接收机接收4颗或4颗以上卫星信号确定自身位置,该方法定位精度约为20~50m,适合海上船舶导航。 ⑶广域增强GNSS差分定位技术:利用用户接收机接收沿岸台站的差分改正信息,通过伪距差分确定用户的位置,定位精度为1~3m,适合于海面船舶导航以及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情况下的海面定位,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导航定位方法。 ⑷GNSS RTK/PPK定位技术:用户接受来自基准台站的差分信息,借助相位差分,确定精度优于10cm的平面和垂直定位结果,为水面目标提供精确的导航定位信息,RTK海上定位的作用距离一般在10km作用,PPK可延伸至100km左右,为两种高精度导航定位方法,但前者为实时定位技术,后者为后处理定位技术。 ⑸GNSS PPP定位技术:借助非差定位技术,提供平面精度为厘米级、垂直精度为十几个厘米的定位信息,该方法不受作用距离限制,但目前仅能提供准实时定位信息。 GNSS技术仅适用于水面固定目标的定位及水面运动载体的定位与导航。
⒊惯性导航(INS) 由惯性测量装置(加速度计和陀螺仪)、计算机、控制显示装置及电源组成,其原理为牛顿运动学定律,通过测量载体在惯性参考系的加速度,将其对时间积分并变换坐标系,得到在导航坐标系中的速度、方位角和位置等信息。 惯性导航系统属于推算导航方式,即从一已知点的位置根据连续测得的运动载体航向角和速度推算出其下一点的位置,因而可连续测出运动体的当前位置。惯性导航系统中的陀螺仪用来形成一个导航坐标系,使加速度计的测量轴稳定在该坐标系中,并给出航向和姿态角;加速度计用来测量运动体的加速度,经过对时间的一次积分得到速度,速度再经过对时间的一次积分即可得到位移。 惯性导航技术适用于水面和水下目标导航,但因为漂移和采用一点一方位推算技术,存在误差积累,导航精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⒋多普勒测速导航技术 利用运动载体(水面舰船、水下潜航器)携载的多普勒测速计程仪,发射声波,根据海底回波的频率变化,借助多普勒原理,计算确定载体相对海底的运动速度,结合时间和航向等信息,确定运动载体的位置。 多普勒测速导航技术适用于水面船舶和水下潜航器导航。
⒌声学定位与导航 声学定位于导航技术主要包括长基线(LBL)定位技术、短基线(SBL)定位技术和超短基线(USBL)定位技术。 长基线(LBL)定位技术借助长基线(LBL)系统来完成。LBL分为载体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下部分包括多个声学信标,布设于海底,载体部分包括数据处理系统及换能器,其主要原理为通过声学测距获得换能器至应答器几何距离,通过距离交会的方法确定声学信标的绝对坐标。首先通过船载GNSS天线坐标及GNSS天线在船体坐标系下的坐标,结合船体姿态数据进行坐标转换,获得换能器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坐标。然后根据声信号自换能器至信标的传播时延,利用声速数据求得换能器与信标之间的空间距离,结合已求得的换能器绝对坐标,通过距离交会定位即可获得水下信标的绝对位置。
(超短)短基线(USBL/LBL)定位技术借助短基线(USBL、SBL)系统来完成。SBL的水下部分仅为一个水声应答器,而船台部分则为安置于船底的一个水听器基阵和一个换能器,水听器及与换能器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确测定,并组成声基阵坐标系基阵。 USBL与SBL的区别仅在于船底的水听器阵和换能器,以彼此很短的距离(小于半个波长,仅几厘米),按直角等边三角形布设在一个很小的壳体内,并构成声基阵坐标系。其测量方式为船体换能器发射信号,信标收到信号后发射应答信号至水听器基阵,安装在船底部的基阵接收到应答信号后,即可根据信号到达时间获得声学信号传播时延及信标相对于换能器的方位角θ,结合声速信息即可获得换能器至信标的几何距离S,利用外部传感器观测值,如GNSS确定的换能器位置、动态传感器单元MRU测量的船体姿态、罗经Gyro提供的船位,计算得到海底点的大地坐标。 数据处理流程: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船位坐标,应答器相对换能器的距离和方位,换能器的姿态数据,可采用中值滤波等方法除去粗差。然后进行声速改正,将声线跟踪时间与实际时间比较,确保两者相等,以获得准确的观测距离。最后要进行坐标转换,通过测量目标的方位角和距离,进而可以计算得到应答器在基阵坐标系内的坐标,因换能器存在安装偏差,即基阵坐标系与船体坐标系存在原点和轴向偏移,需要进行平移改正和欧拉角旋转改正,计算应答器在船体坐标系下的坐标,最后借助GNSS天线的绝对位置、船体姿态及方位角确定应答器在地理坐标系下坐标。 二、海洋重力测量 海洋重力测量主要包括:测量前准备、重力测量、重力数据处理、网平差等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主要包括:使用重力仪开展重力测量前,对重力仪需校准,满足重力测量精度要求;外业测量前,对重力仪充电,确保其稳定测量24h以上;按照测图比例尺要求,设计测线;在船上固定安装重力仪等内容。 ⒉重力测量 海洋重力测量可以分为固定点投放、船载、机载等几种方式。 固定点投放方式将仪器沉入海底,利用遥控装置在海面上进行测量。该方法与陆地重力测量相似,仪器平台牢固,不受海上各种特殊因素影响,但要求解决遥控、遥测以及自动安平等技术问题,观测工作费时麻烦且只能在浅海地区工作。 船载或机载方式将仪器安置在潜水艇、海面船上或飞机上进行测量。该方法观测方便,但由于安置仪器平台的运动导致重力观测值受到各种扰动影响,包括径向加速度和航向加速度影响、周期性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影响、旋转影响和厄特沃什效应,须附加其他设备以消除上述影响。
⒊数据处理 海洋重力测量的数据处理包括过程主要包括重力测量数据预处理、海洋重力异常计算和海洋重力测量网平差三大部分。预处理包括重力基点比对,重力仪迟后效应改正,重力仪零点漂移改正,测线拟合和厄特沃什效应改正等。海洋重力异常计算包括测点绝对重力值计算、海洋空间重力异常计算和海洋布格异常计算等。重力测量网平差利用主副测线交叉点处测量值应相同为条件进行平差以消除系统误差影响。 ⒋重力异常图绘制 海洋重力或重力异常图绘制:重力测量成果经处理后,最终绘制成海洋重力异常图(重力异常平面剖面图或重力异常等值线图)和建成海洋重力数据库。 三、海洋磁力测量 海洋磁力测量主要测量前准备、磁力测量、磁力数据处理和磁力或磁异常分布图绘制等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主要包括:检验磁力仪或磁力梯度仪,设立地磁观测日变站,规划测线和拖曳磁力仪等内容。 ⒉磁力测量 目前海洋磁力测量主要利用船只携带磁力仪或磁力梯度仪在海洋进行的地磁测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无磁性船上安装地磁仪器;二是用普通船只拖曳磁力仪在海洋上测量;三是把海底磁力仪沉入海底进行测量。此外,航空磁测或卫星磁测通过飞机或卫星携带磁力仪可进行海洋上空的地磁测量。
⒊磁力数据处理 磁力测量资料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正常场校正、日变校正、船磁影响校正、地磁异常计算和准确度计算等内容。 ⒋磁力或磁异常分布图绘制 磁力测量结果经过各项改正计算,便可得到每一测线上各测点的磁异常值,于是便可绘制成一定比例尺的磁异常图,直观形象地反映整个测量地区的磁异常分布特征。通常绘制三种磁异常图,包括磁异常剖面图,磁异常平面剖面图和磁异常平面等值线图。 四、海洋控制网测量 海洋控制网包括海岸带控制网、岛礁控制网等水面上的控制网测量和水下控制网测量。 ⒈海岸带和海岛礁控制网 海岸带控制网和岛礁控制网测量主要采用陆地上常用的GNSS控制网测量技术。利用多台GNSS同步多个观测控制点,按照测量等级和要求,利用各点上GNSS接收机测量的信息,解算基线,并开展全网无约束平差,消除异常基线的影响;再以已知的控制点坐标为起算,开展约束平差,最终获得所有控制点绝对平面坐标。 根据测量等级和要求,借助水准测量,获取控制点间高差;再以已知水准点绝对高程为起算,借助水准网平差,获得各个控制点绝对高程。
⒉水下控制网测量 海底控制网测量主要包括绝对基准传递、海底基线测量、水深测量以及网平差等工作。 ⑴绝对基准传递:利用安装在测量船上的换能器,以半径为水深的圆周走航,并在走航过程中连续测量船载换能器到水下控制点上应答器的空间距离;结合不同时刻GNSS确定的测量船位置,便可确定水下控制点的绝对坐标。上述即为圆校准绝对定位方法。由于水面船只围绕水下控制点实施距离测量,所有空间观测距离具有很好的对称性,因此交会所得到的控制点具有较高的精度。 ⑵海底基线测量:借助布设在水下控制网点上的应答器,通过相互测距,获得应答器或水下控制网点间的空间距离;借助各控制点上的压力传感器提供的水深,求取控制点间的高差,完成控制网点间基线测量。 ⑶数据处理:首先进行圆校准绝对定位数据处理,采用中值滤波等方法对圆校准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剔除不合格的观测值,对每一个观测时延,进行声线跟踪,获得准确的观测距离,然后进行坐标归算,得到换能器的地理坐标,最后利用获得的换能器的地理坐标,利用距离交会定位原理,平差求得控制点的绝对坐标;对控制网相互测距获得的基线,采用自由网平差的方法进行粗差探测,剔除不合格基线,然后利用声速剖面数据,将控制点间基线观测时延转化为观测距离,最后借助获得的部分水下控制点的绝对坐标,结合水下控制网点间基线长度观测值,进行联合网平差获得水下所有控制网点的绝对坐标。 五、深度测量 主要包括测前准备、水深测量、定位、声速测量、测深数据综合处理等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主要包括:对测深仪、GNSS、声速仪等设备进行校验,确保设备合格;在测量船船上在定位系统和测深仪,条件允许情况下安装姿态传感器;系统时延测定;根据测图比例尺及测深规范,开展测线设计等内容。 ⒉水深测量及数据处理 ⑴水深测量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定位、声速测量和水深测量等内容,定位主要采用GNSS信标/RTK/PPK/PPP技术。测深目前主要采用测深杆/测深锤、单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和测深侧扫声呐等系统和方法。 ⑵测深杆测深:采用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并带有底盘的刻有标度、可供读数的刚性标度杆,垂直量测海床到水面间垂直距离,适用于浅水、测量船锚泊或静止状态。测深锤测深系统由牵引系统、测深绳和铅锤组成,测量时在测深垂线处抛出测深锤,在其正好触及海底且测绳成垂直状态时读取水深,较测深杆适用更深的深度;铅鱼测深系统由绞车、悬索和铅鱼组成,通过测定铅鱼自水面下放至海底时绳索放出的长度,进行相应改正后获取实际水深,适用范围广泛。 ⑶单波束测深系统:由信号发射机、接收机、发射换能器、接收换能器、电源、显示设备和导航设备组成。测量时,搭载相应设备的测量船在测区内走航,以等时间间隔向海底发射声波脉冲,并接收反射回波数据。回波数据处理包括:①声速改正。根据输入测深仪的声速与实际声速的误差,结合换能器底面至水底高度对回波强度进行声速改正。②吃水改正。根据水面至换能器底面的垂直距离对回波强度进行换能器吃水改正。③转速改正。根据测深仪实际转速与设计转速的误差,结合换能器底面至水底高度对回波数据进行转速改正。④姿态改正。借助姿态传感器的船舶姿态参数对回波数据进行姿态改正。⑤数据插值。对测线空白区域,根据相邻水深进行内插。其优点是沿航迹方向数据十分密集,且回波信号几乎无衰减,缺点是测线间没有数据。 ⑷多波束测深系统:由多波束声学系统(换能器)、多波束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外围辅助传感器(定位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罗经、声剖)组成。测量时,搭载相应设备的测量船在测区内走航,以一定波束模式向与航向垂直的平面内发射多个波束,获得一定宽度的全覆盖水深条带。 其数据处理包括:①姿态改正。考虑换能器的动吃水、横摇和纵摇对深度的影响,进行相应姿态改正。②船体坐标系下波束投射点位置的计算。根据波束到达角(即波束入射角)、往返程时间和声速剖面,计算波束投射点在船体坐标系下的平面位置和水深。③波束投射点地理坐标的计算。根据航向、船位和姿态参数计算船体坐标系和地理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将船体坐标系下的波束投射点坐标转化为地理坐标。④波束投射点高程的计算。根据船体坐标系原点与某一已知高程基准面之间的关系,将船体坐标系下的水深转化为高程。其特点是测量范围大、速度快、精度和效率高、记录数字化和实时自动绘图。
⑸测深侧扫声呐系统:由换能器、声呐阵、声呐分机、数据处理系统、外围辅助传感器(定位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罗经、声剖)组成。测量时,测量船在测区内拖曳拖鱼走航,拖鱼发射扇形波束,声呐两侧的水听器等时间间隔记录反射回波数据。 其数据处理包括:①导航及姿态改正。根据定位传感器和姿态传感器的参数对回波数据做相应改正。②海底跟踪。提取声呐图象的海底线。③辐射畸变改正。补偿回波随传播距离增大而产生的各种损失。④斜距改正。根据侧扫声呐成像特点进行斜距改正,得到实际距离。其特点是分辨率高、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适用AUV、HUV、ROV、拖体和船上,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图,还可以用于水下目标的探测。 六、潮位观测 潮位观测主要报告设备检校、潮位观测、潮位数据序列质量控制、潮位曲线图绘制等内容。 ⒈设备架设、检测 对临时潮位站需架设设备,并检验采用的验潮设备符合潮位观测要求。 ⒉潮位观测 潮汐观测常采用水尺验潮、井式自记验潮仪验潮、超声波潮汐计验潮、压力式验潮仪验潮、GNSS潮位测量以及卫星测高及上述方法的组合潮位测量。 ⑴水尺验潮:观测潮位在水尺面上的变化。水尺一般固定在码头壁、岩壁、海滩上。水尺上面标有一定的刻度,一般最小刻度为cm,长度大约3~5m,利用人工方法读取水位。水尺验潮具有工作简单,机动性较强、易操作、技术含量低、造价低的特点,常用于临时验潮的情况。该方法的观测精度受涌浪、观测误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约为10~15cm。现代水尺验潮可借助摄影测量技术和目标检测和识别技术,实现水尺潮位的自动判读。 ⑵井式自记验潮仪验潮:其主要结构由验潮井、浮筒、记录装置组成。通过在水面上随井内水面起伏的浮筒带动上面的记录滚筒转动,使得记录针在装有记录纸的记录滚筒上画线,来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达到自动记录潮位的目的。目前,这种通过机械运动获得潮位的过程可以通过数字记录仪完成。其特点是坚固耐用,滤波性能良好,其缺点是连通导管易阻塞,成本高,机动性差。 ⑶超声波潮汐计验潮:超声波潮汐计主要由探头、声管、计算机等部分组成。通过固定在水位计顶端的声学换能器向下发射声信号,信号遇到声管的校准孔和水面分别产生回波,同时记录发射接收的时间差,进而求得水面高度。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声学测距原理进行非接触式潮位测量,使用方便,工作量小,滤波性能良好,适用测量。 ⑷压力式验潮仪验潮:压力式验潮仪按照结构可以分为机械式水压验潮仪和电子式水压验潮仪。机械式水压验潮仪主要由水压钟、橡皮管、U型水银管和自动记录装置组成。通过测量水下或与海水相联系的水面以上某一界面上由于海面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来测量水位。特点是无验潮井,坚固耐用,调整方便,成本低,滤波性能良好。电子式水压验潮仪主要由水下机、水上机、电缆、数据链等部分组成。通过利用压力传感器代替水压钟和U型管,又利用数字电子技术将压力变化转换成水位变化,从而达到水位观测的目的。特点是安装方便,精度高,携带方便,从观测数据到数据处理可以自动化计算机处理,高效率,滤波性能良好,还可以做近距离遥控。 ⑸GNSS在航潮位测量:水上GNSS验潮根据其载体的不同分为船载和浮标GNSS验潮,两种方法均采用GNSS载波相位差分测量技术作为定位基础,利用大地高反算潮位,其区别仅在于载体。进行GNSS在航潮位测量时,要先进行动态基线解算精度分析,然后计算纵摇和横摇角p、r和船体姿态对水位测量的影响量,然后计算瞬时水面高,最后将瞬时海面高程与潮位站的潮位观测数据进行比较。 ⑹卫星测高:现在也可以利用卫星测高技术得到的海面高数据实现对潮汐的分析。卫星测高利用安装在卫星上的雷达测高仪或激光测高仪以一定的采样时间间隔通过对海洋表面发射预制波长的窄电磁脉冲或激光信号来测量测高仪到海面(或冰面)的往返时间,以获得瞬时海面高。 ⒊潮位数据处理及潮位曲线图绘制 对潮位数据处理,剔除异常潮位观测,消除零点沉降影响,为潮位观测数据引入绝对基准,绘制潮位变化时序曲线。
七、海底地形测量 海底地形测量主要包括测量前准备、定位、水深测量、潮位观测、声速测量、数据综合处理、海底地形数字高程模型构建或地形图绘制等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对测深、定位、姿态、声速、潮位等观测设备检校,确保设备工作正常,测量精度满足海底地形测量精度要求。开展时延测量和动吃水测量,获得GNSS与测深的时间延迟量以及不同船速下的动吃水变化。根据海底地形测量比例尺或等级要求,结合测深设备特点,设计主测线和检查线。 ⒉海底地形测量 ⑴水深测量:采用传统水深测量手段(测杆、测绳)、光学遥感手段(高光谱影像反演、激光测深)或声学测深手段(单波束声呐、多波束声呐、测深侧扫声呐等),获取海底到瞬时海面的水深值。 ⑵定位:借助GNSS等定位技术,获取换能器或测深点的位置。 ⑶姿态测量:在精度要求较高、海面风浪较大的水域开展姿态测量,反映载体的瞬时姿态变化。 ⑷潮位测量:借助长期或临时潮位站潮位数据,获取测深时刻的潮位变化。 ⑸声速测量:开展声速测量,获取测深时刻海水声速。 ⒊数据处理 对各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确定测量数据质量;对测深数据进行声速、吃水、姿态、波束角等改正,获取真实的瞬时水深;对瞬时水深进行潮位改正,获得某一垂直基准下的海底点高程;对定位数据、测深数据进行时延改正,实现数据同步,确定海底点三维坐标。 ⒋海床数字高程模型或海底地形图绘制 利用获得的海底点三维坐标,构建不规则三角网或规则格网,绘制海底三维地形图或海底地形等深线图。
八、声呐扫海测量 声呐扫海测量主要包括测量前准备、海底地貌测量、定位、图像处理、海底纹理和地貌形态特征提取、底质声学分类等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利用多波束声纳、侧扫声纳、合成孔径声呐等声学遥感测量设备测量海底地貌前,需对声学遥感设备、定位设备等进行检校,确保各设备正常工作;根据测量覆盖要求,设计测量线。 ⒉海底地貌测量 利用船载、拖曳、AUV/ROV、深拖系统等载体平台搭载的声纳系统,测量声脉冲与海底底质交互产生的回波信号,接收时序回波信号,形成沿航迹方向的海底条带图像。 ⒊资料处理 通过位置归算、传播损失改正、角度变化增益、图像生成与拼接等处理步骤,获取大区域高分辨率、纹理特征丰富的地貌图像的过程。位置归算利用海上定位系统的地理位置信息、声纳系统与定位系统的相对位置、声纳系统与回波信号点的相对位置信息,获取每一个回波点在地理框架下的位置。 ⒋海底面状况图绘制 图像生成与拼接是将强度转换到0~255灰度级,结合其地理坐标形成图像,并依据地理位置为不同测线图像进行拼接,形成可反映海底底质分布、地貌形态的大区域地貌图像。 海底面状况图的绘制,需系统整理水深、航速、地形校正记录,综合分析声图像形状特征及其分布范围,按适当的成图比例尺和采用不同的图式符号(按比例尺及不按比例尺),绘制海底底质类型分布图及海底表层目标位置图,并在图内加载图例说明。
⒌海底底质声学分类、海底形态特征提取等应用 借助改正后的回波强度或图像灰度,借助监督分类(需要海床表面采样)或非监督分类方法,划分海床底质分布。根据图像中的纹理和成像特点,提取海底纹理特征、形态变化特征等。根据天然目标和非天然目标的回波强度差异或成像灰度差异,分割目标,开展目标探测和识别等应用。 九、滩涂地形测量 滩涂地形测量主要包括测量前准备、地形测量、地形数据处理、滩涂地形图绘制等工作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对地形测量设备和载体检校,确保仪器、载体正常工作;对借助空中三角摄影测量获取滩涂情况,需在地面布设一定的标志,辅助提高测量精度;根据测图比例尺和精度要求,结合测量设备扫测性能,设计测量线,指导移动载体行进测量。 ⒉滩涂测量及数据处理 滩涂地形测量目前主要有全站仪碎部测量、GNSS RTK测量、航空摄影测量、移动激光扫描测量、机载激光测深系统测量等技术。 ⑴全站仪碎部测量:采用全站仪搭配棱镜,进行一定密度的碎部点测量。根据全站仪测量的距离、角度及棱镜高度可计算地形碎部点的三维坐标。 ⑵GNSS RTK/PPK测量:由人或其他移动载体搭载GNSS接收机进行一定密度的碎部点测量。通过RTK/PPK获得高精度的GNSS天线相位中心三维坐标,再结合天线高可获得地形碎部点的三维坐标。 ⑶航空摄影测量:通过飞行器搭载测量相机获取潮间带立体像对,结合POS提供的像片内外方位元素或地面控制点信息,立体像对经过影像匹配后可获得一定密度的潮间带三维点云。对点云进行滤波后可获得潮间带地形点云。 ⑷移动激光扫描测量:移动激光扫描系统主要包括移动载体(气垫船、全地形车、人工等)、惯导系统和激光扫描仪。移动载体根据潮间带底质特征及气象条件可选择人工背包、全地形车、测量船、飞行器及气垫船等。将激光扫描仪和惯导系统搭载在移动载体上,经过系统标定可获得各传感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通过这些配置参数和激光扫描仪、IMU和GNSS的观测值,可计算出激光点云在WGS84坐标系下的绝对坐标。对点云进行滤波后可获得潮间带地形点云。 ⑸机载激光测深系统测量: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发射大功率、窄脉冲的蓝绿激光,一部分激光到达海面后反射回激光接收器,另一部分激光束穿透水体到达海底,经海底反射后被激光接收器接受。根据海面与海底反射激光到达接收器的时间差,即可计算出海水的深度。部分机载激光测深系统采用近红外激光测量海面以提高海面测量精度。因此,结合POS系统提供的位置姿态信息,机载激光系统可一体化获取潮间带水下及水上的点云。经过点云滤波后即可获得地形点云。
⒊滩涂地形图绘制 利用获取的滩涂点云数据,结合滤波技术,对点云数据滤波。利用点云数据构建不规则三角网或规则网,绘制滩涂三维地形或等高线图。 十、岸线测量 岸线测量主要包括海岸带地形测量、平均大潮高潮面确定、岸线确定等内容。岸线测量方法主要有人工实地测量、遥感影像判绘和DEM等深线提取三种。 ⒈岸线人工湿地测量 测量人员亲自抵达目标区域,在海岸沿线的干湿线或瞬时水边线附近每隔一段距离定点施测,应用全站仪、经纬仪等传统光学设备过GNSS RTK/PPK等定位技术确定岸线的平面位置,而后描绘到数字地图上进行矢量化。该方法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且提取的岸线精度取决于人工经验。 ⒉岸线遥感判读及测量 遥感影像判绘利用卫星拍摄获得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影像、TM影像以及SAR影像,直接将瞬时水边线作为海岸线,通过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图像整饰、投影变换、镶嵌等一系列操作进行预处理后,根据水体与海岸的明暗色相差异区分海岸线。方法分为目视解译和自动解译两种,前者是人工凭借经验经手工透图作业,方法简单、耗时久;后者利用计算机根据各种边缘检测算法如小波变换、数学形态学或水平集方法自动提取海岸线,方法迅速,适应能力差。在影像上检测到岸线后,可从影像中提取出岸线的平面位置。
⒊联合海岸带DEM和平均大潮高潮面的岸线确定 DEM等深线提取法以平均大潮高潮时留下的痕迹线作为海岸线,通过LIDAR或倾斜摄影测量等手段经严密数据处理后得到海岸带DEM模型;与此同时,获取海岸附近长期潮位站的潮位数据,通过潮汐调和分析方法求得该海域平均大潮高潮位数据;在统一基准下,通过等值线跟踪技术,拟合提取海岸带在平均大潮高潮面定义下的海岸线坐标,实现海岸线的确定。 十一、浅地层剖面测量 浅地层剖面测量主要包括测量前准备、浅地层剖面测量、回波强度数据处理、浅地层剖面层位划分等内容。 ⒈测量前准备 对才有的探测设备如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多道地震等进行一起检校,确保设备工作正常;对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根据测量要求,设计测量线。 ⒉浅地层剖面测量 浅地层剖面测量可基于船载、拖曳、AUV/ROV、深拖系统等形式进行测量,测量时仪器发射的声波与水底以下声阻抗界面交互产生回波信号,对回波信号进行处理和解译,最终获取准确、清晰的地层剖面图像和准确的层位解译结果。 浅地层剖面数据可通过低频测深仪、浅地层剖面仪、单道地震测量系统等手段获取。低频测深仪一般是固定安装与船底或者舷挂于船侧进行测量;浅地层剖面仪一般可采用舷挂于船侧的方式或者拖曳的形式进行测量;单道地震常采用拖曳的形式进行测量。 ⑴低频测深仪:低频测深仪的工作频率在20KHZ左右,能够获取水底以下浅表层物质的结构形态和空间展布形式。系统主要由换能器和测控装置两部分组成,换能器用于声波发射和接收;测控装置控制仪器发射、接收和对接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⑵浅地层剖面仪:工作频率在几千赫兹到几十千赫兹间,能够获取水底以下浅部地层的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测量系统主要由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两部分组成,按其应用空间可分为:水下单元(换能器阵列或接收缆)、甲板控制单元(发射接收信号控制、DSP模块、主机CPU)和系统采集单元(ADSL调制解调器、采集显示系统)三部分。 ⑶单道地震:工作频率主要在几百赫兹左右,能够获得水底以下更深处的地层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测量系统主要由激发装置(震源)、接收装置(水听器)、记录系统组成。 ⒊数据处理 浅地层剖面的数据处理主要包含能量均衡处理、风浪改正处理、时延改正处理、时深转换处理、层位拾取等处理步骤。处理后将获取准确、清晰的地层剖面图像和准确的层位拾取结果。 ⑴能量均衡处理:为了更好地呈现地层结构细节而进行的处理。能量均衡处理可采用扩散能量和吸收能量补偿的方式来进行能量均衡,也可以基于图像处理的方法进行均衡化。 ⑵风浪改正:旨在解决测量时风浪较大时引起的剖面明显波浪状起伏,模型道互相关技术常被用于风浪改正中。 ⑶时延改正:对深水浅地层剖面数据进行处理时的必应步骤。深水测量时的水体数据量过大,为了减轻数据存储压力,采集系统记录时将自动启用延时记录功能。采集系统将延时记录功能中的延时时间记录下来,剖面数据后处理时应根据此延时时间对数据进行改正。 ⑷时深转换处理:将剖面测量获得的时间剖面转为深度剖面。测量时仪器记录的只是声波的双程旅时,而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的是深度或厚度数据,因此应该结合水体、地层声速和双程旅时进行时深转换,获得深度剖面数据。 ⑸层位拾取:对声阻抗差异大的地层界面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测量的地层剖面获得应用的重要手段。
多数浅地层测量仪器仅提供瞬时振幅(包络)数据,此时上述处理流程是适用的。而对于提供信号原始反射数据而不只是瞬时振幅数据的仪器而言,数据处理中在能量均衡处理前可进行频域滤波处理(提高数据信噪比)、偏移归位处理(压制剖面上的绕射波和回转波)和多次波压制处理(压制剖面上的多次反射现象)以获取更高质量的地层数据。 ⒋成果呈现 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常以剖面图像的形式呈现;拾取解译的层位信息则存储为dxf数据,方便工程人员应用;同测区的多条测线也可以以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地层三维结构,便于浅地层空间分布分析。 浅地层剖面图按测线进行编制,选取合适的横向比例尺(H)和纵向比例尺(V),一般纵横比例尺比值为1:10;横向坐标是距起点的距离,并在上方注记测线点号;纵向坐标为当地理论深度基准面下的海底面深度和层位厚度,并注明底质类型。在图内采用不同填充符号对底质层位类型予以标示,并在图内加载图例说明。 十二、海洋遥感测量 ⒈概念及手段 按照测量对象,海洋遥感测量可分为海面遥感测量和水下声学遥感测量。主要包括遥感信息获取、处理及对象要素的图形图像呈现等内容。海洋遥感系统包括遥感平台和传感器、接收和预处理系统、海洋资料的反演和信息管理、分析及应用系统。 ⑴遥感平台:海洋卫星遥感多采用航天平台,包括卫星、载人飞船、太空站和航天飞机等超过大气层的航天飞行器及探空火箭;海洋声学遥感多采用海上平台,包括各类型海船、潜艇、浮标和小型无人艇等等。 ⑵传感器:按光学划分主要有海色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微波高度计、微波散射计、合成孔径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按声学划分主要有单波束测深仪、多波束测深仪、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 各类传感器通常产生测量电压或频率信号,大部分情况下以数字信号的形式传输到接收站,然后进行数据编码。在采用二进制编码中,一般用0~255或0~l023或0~2047对辐射扫描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每个象元要求8bit、10bit或12bit。遥感图像预处理包括各种可以对像片或数字影像进行处理的操作,这些包括图像压缩、图像存储、图像增强、处理、量化、空间滤波以及图像模式识别等,还有其它更加丰富的内容。 ⑶海洋资料的反演:是指从原始数据获得定量海洋环境参数的数学物理方法,即从电磁场/声场到物质性质或地球物理性质的逆运算。 ⑷海洋地理信息:指与研究对象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物体与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性的联系和规律。地理信息系统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系统。利用海洋GIS系统,可以对海洋遥感数据、反演结果等信息进行有机的存储管理,并实现信息的查询检索;结合其它辅助信息以及系统的分析运算功能,进行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并生成各种海洋遥感信息产品输出。 ⒉海洋遥感的分类应用 根据使用传感器的不同分为海表温度遥感、海色卫星遥感、微波高度遥感、微波散射遥感、星载合成孔径遥感、水深遥感以及声学遥感。 ⑴卫星海表温度测量 主要利用海面热红外辐射,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温度就存在分子和原子无规则的运动,其表面就不断地辐射红外线。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利用红外辐射计对物体的红外辐射进行绝对测量,红外辐射计由机械扫描系统、红外探测器及其制冷系统、电子系统和记录系统组成。由原始数据反演海表温度,通过读带、辐射量定标、几何校正、云检测、海表温度反演等步骤得到海表皮温和海表体温。 ⑵海色遥感 利用星载可见红外扫描辐射计接收海面向上光谱辐射,经过大气校正,根据生物光学特性,获取海中叶绿素浓度及悬浮物含量等海洋环境要素。它对海洋初级生产力、海洋生态环境、海洋通量、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⑶微波雷达 从卫星探测海洋动力参数主要依靠微波高度计,亦称微波雷达。测量飞行器到海面高度的测距雷达。雷达天线向飞行器正下方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其回波,通过脉冲到达海面的时间和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计算飞行器到达海面的高度。一般通过搭载GNSS接收机提高作为基准的飞行器轨道精度,利用双频高度计、微波辐射计修正电离层、对流层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提高测量高度的精度。微波高度计通过对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的测量,可同时获取流、浪、潮、海面风速等重要动力参数。卫星高度计还可应用于地球结构和海域重力场研究。 微波散射计,亦称雷达散射计。对非平滑物体表面发射电磁波,并测量其散射回波功率的仪器。机载雷达发射和接收公用一个天线,根据雷达的发射功率、天线增益以及回波接收功率,按雷达方程可以计算出一定距离物体的雷达截面积和散射系数。星载雷达散射计主要用于海洋遥感。多个天线以不同的方向发射电磁波束照射海面,通过测量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的后向散射强度,可以确定海面风向和风速,从而确定海洋风场。海洋风场数据对于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海洋灾害监测、海气相互作用、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⑸合成孔径雷达(SAR) 是一种能够获得高分辨率微波图像的主动式微波成像雷达。SAR在卫星轨道的垂直平面内向海面发射微波脉冲,SAR对海面观测采用侧视,照射海面呈椭圆,基本思想是用—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移动中选择若干个位置,每个位置上发射—个信号,并接收其回波信号。SAR对海洋的观测主要利用微波和海面微尺度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形成海面回向散射系数λ的图像分布。影响海面微尺度结构的各种海洋现象和过程作为一种调制信号而被SAR图像观测到。SAR对海洋的观测,包括海浪方向谱、中尺度涡旋、内波、海冰、浅海地形、海岸带动态监测、海面白帽、海面污染、海面风场、海流、以及海面油资源、海中叶绿素。 ⑸卫星水深遥感 根据地面实测资料和室内模拟数据,建立卫星照片密度和海水深度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MSS可见光波段的水体透视深度,并将这些技术应用水下地形的获取。对于清澈水体,经水体专题信息增强处理后,卫星图像光谱值和水深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对于浑浊水体,消除水中悬浮物质对入射光产生相对较多的后向散射的影响,则成为遥感水深反演的关键。 ⑹声学遥感 利用多波束、侧扫声呐等声学观测设备,通过测量来自水体、海底、浅地层的回波强度,探测和感知水体的目标分布、海床表面的地貌纹理特征和底质信息以及浅地层的目标、地层结构及底质分布等信息。 十三、海洋水文测量 主要包括设备检测、水文要素观测、水文要素处理和诸要素图绘制等内容。 检测所有水文测量设备,确保设备符合测量要求,然后再开展水文要素观测。水文要素测量主要包括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透明度及水色、潮汐、海流、海洋波动等内容。 ⒈海水温度测量 ⑴海表水温测量:利用海水表面温度计、电测表面温度计及其他的测温仪器测量,也可以采用传统方法,即用水桶提取海水,再用精密温度计测定水温。另外,在卫星上通常利用红外辐射温度计测量海水表面水温,在海洋浮标上一般装也有自记测温仪器,从这些仪器上也能直接测得海水表层水温。 ⑵深层水温测量:主要采用常规的颠倒温度计、深度温度计、自容式温盐深自记仪器(如STD、CTD)电子温深仪(EBT)、投弃式温深仪(XBT)等。可以直接从这些仪器上测得铅直断面上各个水层的海水温度。 测定水温最终获得的海水温度数据绘成反映海水温度分布情况的专题海图—海水温度图。海水温度图分平面分布图和垂直分布图两种。平面分布图通常按月或季表示,有时还分别表示表层海水温度和各深度层的海水温度,大多用等高线表示。垂直分布图以剖面的形式表示,也可按照月季绘制,标示剖面的位置。
⒉海水盐度 现行使用的盐度标度为1976年实用盐度标度的定义。定义选定一种浓度为精确值的氯化钾(KCl)溶液,用海水水样相对于KCl溶液的电导比来确定盐度值,这种测定海水盐度的方法称为电导率法。除电导率测定法外,盐度测定还有如下几种方法。 ⑴光学测定盐度法:此法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测定海水盐度。不同盐度和不同温度的海水折射率是不同的。目前使用的测量海水盐度的仪器有通用的阿贝折射仪、多棱镜差式折射仪、现场折射仪等,虽然利用此种仪器可以测定盐度,但是精度折合成盐度最高也仅为0.001,不能满足现代海洋资料精度要求,且精度很难有所突破。 ⑵比重测定盐度法:其理论依据国际海水状态方程,当测得海水的密度、温度和深度时,就可以反算出海水盐度。主要工具如比重计。虽然现场测定理论上可行,但现场测定其它参数的精度不高,所以现场测定的盐度精度也不高,一般仅在室内测定用此方法。当然在一些盐度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利用此法进行盐度测定,如制盐场和渔业系统。 ⑶声学测定盐度法:其理论依据是利用声速与海水盐度、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利用声速仪测得声速,并测出海水温度和深度来反算盐度,但精度也不高。目前,我国一些从事海洋研究、调查和开发的单位引进和研制的主要现场盐度测量仪器有国产现场盐度计、美国Plssey公司的9050型多要素剖面仪(可测海水盐度、温度、深度、溶解氧、电导率等要素)、IO公司的513D(可测海水盐度、温度、深度、溶解氧、PH、浊度等要素)、布朗公司的CTD系统、日本鹤见精株式会社的M-3测量仪等及美国劳雷公司SBE-911Plus CTD 直读式温盐深剖面仪等。 除以上几种物理方法之外,海水盐度的测定还有化学方法,又简称硝酸银滴定法。其原理是,在离子比例恒定的前提下,采用硝酸银溶液滴定,通过麦克伽莱表查出氯度,然后根据氯度和盐度的线性关系来确定水样盐度。 ⑷海水盐度图绘制:海水盐度的测量结果最终绘制成反映海水盐度分布情况的海水盐度图。海水盐度图分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两种。平面分布按月或季表示,有时分别表示表层的海水盐度和各深度层的海水盐度,大多用等值线表示。垂直分布图也按照月或季表示,同时绘制出剖面的位置。 ⒊海水密度 海洋表层密度的测定可以通过Knudsen(1902)密度模型通过测定盐度S获得。表层以下的海水密度则一般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利用实测的盐度S、温度t(℃)和压力P(Mpa)求得。F.J.Millero等人于1980年提出了海水状态方程,反映海水密度与温度、实用盐度和压强的关系,也可用于计算海水密度。 海水密度的测量结果最终绘制成海水密度图。海水密度图通常按照月或季表示其平面分布情况,多采用等值线分布图,以“克/毫升”为单位,有时表示为表层的海水密度和各层的海水密度。 ⒋海流观测 海流亦称洋流,是海洋中海水以相对稳定的速度,沿一定的方向做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其流动方向有水平方向,也有垂直方向。环绕大洋或者海区作循环的流称为海洋环流。海流的测定可以使用机械旋桨式海流计、电磁海流计、声学多普勒海流计、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 现今国内常用为ADCP,ADCP的工作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①船载式ADCP,可以在大范围水域内走航测量水体的三维流速分布。②直读式ADCP,用于近岸、海洋平台附近测量,一次可以测量一个剖面上的若干层水体流速的三维分量和绝对方向。③自容式ADCP用于海底、河底、浮标、潜标中进行长期定点监测。 对海流数据处理,最终绘制区域流场图。
十四、单道地震测量 单道地震测量主要包括测前准备、仪器设备安装、测线布置、船载系统及拖拽系统定位、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等内容。 ⒈测前准备 测前准备包括船只、单道地震采集系统检查(工作站、震源、接收电缆及导航定位系统等),接收系统检查、导航定位系统检查等,确保各项设备通电正常运行。 ⒉设备安装、测线布置 将震源系统(主要有电火花和气枪,其中气枪震源包括枪控单元、空压机和气枪)、接收系统(接收电缆主要采用单道多单元水听器)、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处理平台、导航定位系统等安装在船上或布置在水中;根据海域信息,对船只走航线路进行规划,对测线进行布置。 ⒊船载系统及拖拽系统定位 利用DGPS差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拖拽系统和船载系统分别进行定位。 ⒋数据采集 工作时,观测船拖曳一个地震记录道的接收段沿设计测线作等速航行,使震源作等时间或等距离的激发,由接收段接收反射地震波,用机械的或照相的装置进行记录并直接显示。单道地震作业参数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原始采集数据资料的质量,正式施工作业前要进行作业参数测试,选择最佳的作业参数。主要的作业参数有以下几项:震源激发间隔、采样率、震源沉放深度、电缆沉放深度、气枪和电缆拖曳距离、作业船速。 ⒌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 数据处理是从仪器记录到人为解释之间的过渡环节。波形记录的垂向坐标为时间,水平坐标为检波器的位置。通常海洋地震勘探数据处理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地震子波的整形和去纷繁复杂的多次波,从低信噪比的数据中恢复出可靠的有效反射波。处理完毕后的结果称为地震剖面,横坐标为炮号,对应地壳的位置,纵坐标为反射时间。综合使用各种去多次波的方法可以提高有效反射波的信噪比,使成果剖面上的地质特征清楚,易于解释。但去多次波的各种手段有许多局限性,不能彻底的消除多次波,且会削弱有效反射波的能量,使一次反射波的连续性变差。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及各类基本信息,以获取海底地质信息,判断海底地层结构及性质。
十五、多道地震测测量 海洋多道地震探测系统一个相对复杂的自主地震波发收系统,由船上控制中心、震源和水下拖缆组成。船上控制中心负责对水下拖缆控制、导航定位、数据接收、存储和显示等,震源用来产生地震波,水下拖缆拖曳在船尾,用于接收海洋地层反射的地震信号, 将接收的地震信号在拖缆内数字化后上传到船上控制中心,在控制中心存储、显示、分析处理。 多道地震测量主要包括设备安装调试、测线布置、发射接收系统定位、震源发射、地震波数据采集及记录、多道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等内容。 ⒈设备安装调试 工作时,将震源、接收仪器等置于一艘大动力船上,接收电缆拖在船后接收电缆尾端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一艘小动力小船行驶船体,将控制中心设备、震源设备和水下拖缆等设备安装调试完毕。 ⒉测线布置 根据多道地震测量特点及所测海域具体环境状况布置好测线。 ⒊发射接收系统定位 利用差分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对母船拖拽系统、震源和水下拖缆系统分别进行定位。 ⒋震源发射 使震源、接收仪器和接收电缆随航行船以较慢的均匀速度沿设计的测线航行,并利用震源系统不断的等时间、等间隔激发地震波。
⒌地震波数据采集及记录 在地震波发射时,接收系统同时采集数据,测量船上仪器显示地震剖面。地震多道组合接收装置应放置于水中最佳接收深度,并处于中性等浮状态,组合空气枪应从船尾一侧或两侧沉放于水中最佳激发深度上。观测船以5节左右的速度沿测线航行,每行进一定距离或时间使组合空气枪激发一次,所产生的地震波穿透海底地层,并在不同界面上反射返回海水层,由多道等浮接收装置接收,再由数字地震仪进行放大、采样、增益控制、模数转换并记录于磁带上,从而完成对海底反射界面的一次覆盖观测。多道连续剖面法要求观测船在测线上持续航行,依次激发并取得连续覆盖反射界面的地震资料。 ⒍多道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 多道地震数据后处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叠前噪音压制、浅层多次波压制、精细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与叠后去噪。结合数据处理结果及其他勘测资料,获取海底地层走向、倾向以及断层等地质构造信息,并用于各种海洋地质解释。 十六、海洋工程测量 海洋工程测量主要内容包括需求分析、多海洋要素组合测量、数据处理、施工测量参数的获取及时序变化曲线的绘制等内容。 海洋工程测量按照用途可分为海港工程、堤坝工程、管道工程、隧道工程、疏浚工程、救捞工程,以及采矿、能源、综合利用等,主要进行港口工程测量、地球物理测量和水下工程测量。 ⒈港口工程测量 指港口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的测量工程。设计阶段要进行控制测量、港区陆地和水下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底质探测、水文观测和港区资料调查等.施工阶段的测量主要有施工控制网的布设、建筑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放样、竣工测量以及施工中的变形观测等。 在管理阶段,要对港口重要设施,如码头、防波堤进行水平位移、沉降、倾斜和裂缝等变形进行观测,用以监视变形的发展和掌握变形的规律,并提出防治的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还要为今后的设计积累资料。 ⒉海洋地球物理测量 是对海洋底部地球物理场性质的测量。应用物理学的测量手段,可调查海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采用的方法有: ⑴海洋地震测量:通过布设于海洋底部的地震仪观测天然地震的体波和微震,探索底部的构造运动;根据纵横体波的传播速度和面波的频散曲线,探索地球的结构、地壳厚度和低速层的展布等。通过人工震源的震波,查明海洋底部界面的深度、产状和地层物质属性。 ⑵海洋重力测量:用重力仪在调查船上或海底观测岩层质量分布的不均匀性;通过对重力异常的分析,研究地球形状、莫霍面起伏,计算异常地质体及其密度界面的产状和埋藏深度,研究地壳均衡现象,以及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 ⑶海洋磁力测量:分析海底岩石和矿石的磁性差异所产生的磁异常场,探索区域地质特征,如结晶基底的起伏、沉积的厚度、大断裂的展布和火山岩体的范围等,并可寻找磁性矿物。 ⑷海底热流测量:用以探索地球内部的热状态和海底区域构造。 ⑸海洋电法测量:利用地球电场和人工电磁场研究海底的电性结构。 ⑹海洋放射性测量:寻找海底放射性及其伴生矿床。 ⑹声学测量:利用回声测深仪和旁侧声呐等手段测量海底地形。
⒊水下工程测量 需要潜水器的配合,采用特殊的仪器,主要是各种声学测量系统和一些非声学方法(如水下经纬仪水下电视、水下摄影等),在水下进行测量工作,包括: ⑴海底电缆敷设调查与测量:对敷设线路进行海洋调查与测量,提供水温、底质、潮汐潮流、海底地形、水深、登陆点等资料。 ⑵钻井的声学定位测量:综合水下声学定位系统、罗经、GNSS接收机等导航设备对钻井船实时动态定位,预防钻井船活动范围超出钻杆承受界限,保障作业安全。 ⑶海底管道测量作业:在海底管道的规划阶段,需要有海底地形图用于选线。选定线路后,需有更精确的图用于定线,一般是在线路方向上进行断面测量和地质调查。 ⑷海底废堆积物调查:在废井口附近和海底管线施工线路附近进行场地废堆积物调查,包括位置确定、局部导航、潜水测量、数据处理等环节。 ⑸石油生产平台安装和维修的测量工作:利用精密的测量和水下声学定位设备,安装时严格对准平台的基底、中间部分和顶上部分,后期辅助水下摄影测量设备对水下结构物的损伤进行修理和加固。 ⑹海底搜寻:利用重力仪、磁力仪、多波束、侧扫声呐等仪器对海底异常物体如失事飞机、沉船、鱼雷等展开搜寻。
6 [0 c9 u1 _% R+ n( n$ V
& @6 D; {* ~+ y4 a; _, g【鸣谢】本文编写得到了武汉大学赵建虎教师、暴景阳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陈刚教授、欧阳桂崇教授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 转载自溪流之海洋人生公众号
$ z6 \8 a/ p/ h7 |* {* y) V: `" g- 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