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指出,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层正在愈合。没想到,2月6日出版在《大气化学和物理》杂志中的一篇分析报告认为,在大多数人居住的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下方的臭氧层变得更加脆弱,这让科学家难以理解。
! d1 E5 P4 u% [* R: H+ u, k; B 瑞士世界辐射中心的大气物理学家威廉姆·鲍尔说:“我不希望人们恐慌或过度担心,但这确实是正在发生的重要的事。”
# V* \ X. e/ u y) }. D) X- ?8 X 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要求全球淘汰含氯氟烃(CFCs)等其他消耗臭氧的化合物,南极地区已见到了显著效果,但全球范围内修补臭氧层的运动远未结束。& z2 ^- u/ m& L# P6 }
鲍尔和同事将卫星数据结合起来,研究了中纬度地区的臭氧层,结果发现,从1998年到2016年,平流层下层的臭氧减少了2.2多布森(一种衡量臭氧厚度的单位),而平流层上层的臭氧仅上升了0.8多布森。鲍尔说:“我们几乎在每个维度的距地面25公里以下的每个高度,都能看到这种情况存在,而这种不为人知的真相让我们非常担心。”: e0 p5 ^* E( Q/ r7 U$ z
鲍尔怀疑,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是“非常短命的物质”(VSLSs),主要来自海洋生物产生的二溴甲烷,但近年来人造二氯甲烷(一种溶剂和脱漆剂成分)的数量也翻了一番。二氯甲烷是一种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它在逃逸到大气层以后的6个月内会分解。
' y6 [$ v- y3 A& s, n: }& G" F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科学家肖恩·戴维斯说:“阻挡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的效果取决于臭氧总量。”
U+ ~8 Y% g8 t3 ~0 a( E ^- W 研究人员此前认为,VSLSs物质因寿命短暂很难到达平流层,但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些物质可能消耗了平流层下层臭氧总量的25%。0 h& {9 N$ n& k. `! z7 v
安娜堡密歇根大学的大气科学家理查德·罗德说:“我们应该更彻底地研究VSLSs物质。但是由于这类化合物的释放量很小,很难被测量。”1 @4 {/ P j1 d T" E4 `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格林瑟姆研究所联合主任乔安娜·海格表示:“低纬度地区臭氧总量减少的潜在危害,实际后果可能更糟糕。”但鲍尔等人强调,“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成功不能否认;罗德也认为,新发现不能否认已经取得的治理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