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1 D J+ w: E9 F) v9 I' `3 ]  金庆焕(1934—2024),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学家。一直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24年5月22日10时36分,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90岁。人们为这位临海籍院士逝去而悲恸,并深情缅怀。有人说,金庆焕搞了一辈子的石油勘探,而他自己也像是石油一样——看上去并不起眼,长期沉在地下,可蕴藏的能量非常巨大。几十年来,他和同事们在北部湾、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重要地质勘查工作,为这些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作出了重要贡献。: L- e6 j# ] e- Y( i5 Q
意外进入石油地质勘探世界 浙江临海,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民风重耕读。1934年,金庆焕出生于临海大石一户普通农家,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还是节衣缩食坚持送他去读书。年少的金庆焕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时候家里没吃的,金庆焕长期营养不良,后来生了很严重的病,全身浮肿,头发都掉光了,不得不休学一年。因而,金庆焕用了8年时间才完成小学的课程。1946年,他考上了位于临海县大田区上沙村的回浦中学初中部。当时不少家境贫寒的家庭因需要劳动力,都让孩子回乡帮忙割草放牛,而他父亲则比较开明,尽量不让他割草放牛,使他有更多时间学习。他相信让孩子多学点知识,将来能有好点的前程。生活虽然艰苦,但金庆焕的成绩一直很好,还因此免交了学费。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他在回浦中学初中分校坚持完成了学业。初中毕业后,父亲希望他回家种田,同时找份民办教师的工作,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他就这样同意了。当时临海教育局与回浦中学教务处多次来信进行劝学,并表示升入高中后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于是金庆焕就到了离家30多公里的临海县城,继续高中学业。由于家境困难,无力一次性缴纳一学期的伙食费,金庆焕只好住在郊区的农民家,当一名走读生。金庆焕上高中时,正是新中国孕育诞生的年份,也使他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系。1953年,还在读大一的金庆焕通过留学苏联考试。填报志愿的时候,数理化成绩优异的他按照自己的兴趣,第一志愿填报数学,第二志愿还是填报数学,第三志愿填报了物理,最后一个按照父亲的意愿填报了医学。此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经济建设急需矿产能源资源。国家科委决定在考取留苏的留学生中选拔小部分优秀的学生学习地质专业。在开往莫斯科的列车上,金庆焕才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地质系学习石油地质专业,当时心里一片茫然。他对地质所有的了解和印象就是中学郊游时老师在山里找到的三叶虫化石。钟爱数学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选中去学他一点都不了解的地质专业,有些懵了。列车行驶在新西伯利亚,他依窗凝视着外面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和辽阔大草原,静下心来转念一想:现在国家建设急需地质人才,自己这样一个出身贫寒的苦孩子,如果不是新中国给了上大学和出国留学的机会,说不定早就在山里种地了,应该将国家的需要作为个人的志愿。这么一想,他也就释然了。没曾想,上专业课时他赫然发现:完全听不懂老师讲什么。晦涩难懂的俄语再加上地质学专业所涉及的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专有名词,让金庆焕觉得在听“天书”,老师在台上行云流水讲得飞快,他在下面听得如坠入云里雾里。金庆焕心急如焚,想起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对留苏学员的指示:“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大批技术干部,因此选派你们去苏联学习。我们国家还很穷,供养一个留苏学生需要花费30户农民家庭的全年收入,因此你们出国后一定要刻苦学习。”他暗下决心:无论有多么困难,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努力攻克语言关,尽快跟上学业。于是,金庆焕废寝忘食地“消化”老师用俄语讲授的内容。在他的留学生活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挑灯夜读,刻苦钻研,他渐渐跟上了老师的教学步伐。通过系统和严格的课堂教育,特别是4次长达11个月的野外地质实习,他渐渐地对石油地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喜欢数理化转而迷上石油地质,这成为金庆焕人生一个重大的转折。本科毕业回国后,组织要求金庆焕回莫斯科大学继续攻读地质学研究生。在继续出国学习之前,给了他三周的探亲假。回乡途中,他看到家乡的农民以米糠和南瓜叶为食,顿时一阵心酸。他感慨万千:国家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供他出国读书,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金庆焕在家住了两个多星期,每天同样以米糠和南瓜叶、萝卜秧为食。虽然生活艰苦,但与父母弟妹团聚,他仍感到温暖幸福。只是母亲不忍心多年不见、远道回家的大儿子吃糠饼,默默流泪。探亲期间,父母多次询问他工作安排情况,盼望他早日参加工作,帮助家庭解决困难和接济后面的5个弟妹读书。得知他将再次远赴苏联学习三年半时,父母沉默良久,而后,善良开明的他们还是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北上返京途中,金庆焕心中矛盾重重,是服从组织决定继续出国学习,还是留在国内工作帮助家庭共渡难关?家与国,他都不愿意辜负,难以下定决心。回到北京后,负责留学生工作的同志见金庆焕心事重重,便关切地询问。他如实汇报了回家探亲的经历和自己的顾虑。组织上劝说金庆焕继续出国深造,并给他家里寄去生活补贴,细致人微的关怀让他感动万分,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来报效国家。1959年11月,他暂时放下对家庭的牵挂,再次远赴莫斯科大学。报效国家与报答家庭的强烈责任感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如饥似渴地探求新知。仅用三年半时间,他就完成了苏联学生用四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论文,获得了副博士学位,以优异的成绩为他的留学生涯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直到晚年,金庆焕在谈及国家送他出国学习的这段经历,仍难掩感激之情。他说,如果不是新中国给了他这个穷孩子学习的机会,他也许早就回家种地了。对培养他的党和国家最好的感谢和报答,莫过于在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这成为他内心深处支撑他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
8 m" L* u* n: A! x% S  % N% i7 A& I4 i- g+ T2 Y# @; [
南海石油勘探打响第一炮 1963年5月,金庆焕结束留苏生活,回到国内,10月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位于南京的地质部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该所是因地质部部长李四光的建议而设置,为专业海洋地质科研机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建成后,汇集了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地质科学院的优秀骨干,以及从全国各地抽调的石油勘探技术骨干、留学生。大家对发展祖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充满了热切期盼并决心为之奋斗。没想到,此时国内“四清”运动开始。因为金庆焕在苏联留学时间比较长,家中又有大量的外文专业书籍,被认为是受“修正主义”影响较深的人,1966年2月至1967年2月,他两次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百思不得其解: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培养他,为什么在他学成归来却不让他在合适的岗位好好报效国家?这期间,他靠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排遣内心的苦闷,同时心中也在殷殷期盼,有朝一日能用上这些知识。“守得云开见月明。”金庆焕终于等到能投入石油勘探工作的那一天。20世纪60年代末,广东受能源紧缺所限,基础工业发展踯躅不前。在时任广东省领导陈郁的要求下,1970年9月,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由南京迁往湛江,改名为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在南海北部湾和珠江口海域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在海上寻找能源。金庆焕与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的200多名技术骨干一起,南下湛江开展北部湾盆地油气普查。金庆焕这才开始真正进入海洋石油地质的科研实践工作当中。这时的他已经36岁,深感人生最宝贵的时光浪费太多。“要倍加珍惜迟到的工作机会。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长期培养,不要碌碌无为地虚度年华。”他对自己说。他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北部湾的地质图。他一遍遍地看,不停地琢磨,北部湾调查到底该从哪里下手呢?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着手在海上开展物探调查。他们对租借来的广州航运部门的6艘船进行了改装,开始海上地质调查。金庆焕和他的同伴并没有局限于在物探资料中纸上谈兵,而是深入北部湾周围陆地,实地进行野外踏勘。他们用4年时间,踏遍了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沿海陆地及周边岛屿,完成了北部湾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评价报告,发现了一批有利的油气聚集构造带和局部构造,提供了12个可下钻的井位。1977年9月,“南海一号”自升式钻井船根据他们提供的井位资料,打出了中国南海第一口工业油气井。
5 g" {, V$ m2 r* q" C* g; u 
; i7 t/ e0 P3 J 海洋地质、海洋石油地质成果斐然 1974年9月,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负责人在广东省石油地质工作会议上提出:“珠江口以外海域是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建议把珠江口海域作为油气勘查主战场。”1978年5月,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由湛江迁至广州(该大队现名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金庆焕和同事们开始对整个南海区域开展以石油为主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其他海洋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根据海相生油理论,当时业界普遍认为调查珠江口海域的重点应在西部。美国老牌石油公司西方石油公司当时已经在西部区域进行拉网式的密集调查,他们认为珠江口盆地与墨西哥湾一样,属于大面积沉积盆地。金庆焕和同事们并不迷信这些资料与理论,在进行大量野外实地勘探后大胆提出:珠江口盆地是分制的湖泊盆地,东部的油气地质条件优于西部,应该把油气调查的重点放在东部区域。1976年-1979年,他和同事们在珠江口及琼东南开展了综合物理调查,发现和圈定了珠江口、琼东南等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提供了一批钻探井位。1979年有关方面先后在珠五井和珠七井打出高产和工业油流,证实了珠江口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为20世纪80年代对外合作招标奠定了基础,为华南经济腾飞提供了坚强的能源保障。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先后在南海北部湾、珠江口、台湾海峡、南海北部陆坡和南海南部海域开展了油气资源调查和研究,发现了万安、曾母等大型含油气盆地,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金庆焕参与主持完成的项目“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发现及油气资源评价”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50多年的地质生涯中,金庆焕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级海洋地质与石油地质调查研究项目,在海洋油气地质和海洋地质两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躬行实践,将勘探实践体会流露于笔端。他参与主持或主持完成的《珠江口外35个岛屿地质调查》《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调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初步评价》《广东省雷州半岛田洋湖盆地第四纪地质及古气候》《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地质》《南沙西部海域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等一批国家级重要石油地质勘查和科研报告,为我国南海北部、北部湾、珠江口盆地及南海南部的油气资源勘查、评价和油气产量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他主持完成的《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专著,全面研究南海油气地质,一直是海洋石油勘探实践者的重要参阅文献,被誉为南海中国海域石油地质研究里程碑式的成果,为开展南沙海域油气战略调查提供了依据,对开展南海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主持开展的南沙海域油气资源调查与评价,获得了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为维护祖国的南海海洋权益作出了贡献。他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和《海底矿产》等一批重要专著的编写。其中《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对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形成的各种地质环境和赋存规律做了详细分析,为我国及时向联合国申请矿区提供了充分的科研依据。9 l. q' u: m5 j+ k% I# S

" |9 R# B D3 e1 k# c 事业追求 永无止境 金庆焕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金院土为人随和亲切,对待工作却十分严谨认真,追求完美。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人员要求也十分严格,他的精益求精甚至到了“过分”的地步。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容不得马虎大意,他特别强调勘探数据的精确性。一次,他发现工作人员呈交的数据精密度不够,就毫不留情地将资料全部退还,要求重做。直至工作人员把数据搜集齐全和搞准确为止。从此,对于要经他过目的数据资料,谁也不敢马虎大意、教衍了事。他对事业的追求,更是从未止步。他一直关注国际海洋地学的发展前沿,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页岩油、页岩气研究的开拓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庆焕一直在广东工作,南海石油地质成了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搞海洋地质研究,需要以实地勘探作为基础。为了勘测资源,金庆焕长年奔赴各地,虽然艰辛,却依然坚持不懈。他是掌握藏宝图秘密的人,那宝库里存有国家赖以生存的能源——石油。20世纪70年代进行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油气调查时,研究所的设备和手段都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石油公司。金庆焕说,我们有掌握陆地区域地质的优势,这种优势是欧美公司无法比拟的。本着由陆及海、立足于海的调查原则,他参加了北部湾周围陆地(海南岛、雷州半岛、广西沿海陆地)及岛屿的地质考察。根据海陆资料综合研究和分析,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北部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评价报告,提供了12个可供上钻的局部构造。1977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西部公司根据他们所提供的井位资料,首钻即见工业油流。当英国BP石油公司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选址打井,没有见到油,浪费巨额资金,找他咨询。他说,他不能告诉他们那里有油那里没有油,只能指出他们方法不对头,把墨西哥湾的石油地质条件搬到南海,没有结合本地区实际的地质情况展开工作,所以失败。长期以来,金庆焕对我国的能源问题都比较关注。在他的论文《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考》中,就详细论述了能源使用的主要阶段及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同时提出了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认为要从节约能源出发,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的有效转化利用,加快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他也专于新能源的开发研究。早在1985年初,金庆焕就在他的文章《海洋油气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学动向》中提到了“可燃冰”这种能源,成为把“可燃冰”介绍给国内的第一人。在以他为首的几位科学家带领下,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于1999年首次在南海南部开展试点调查,证实了这里存在大量天然气水合物这一喜人消息。如今,金庆焕院士还指导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科研人员,对“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争取早日用上“可燃冰”,以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危机问题。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在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上,金庆焕是第一批“出圈”的专家。1984年,金正焕到莫斯科参加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他在会上首次听到“固态甲烷”这一新型能源,迅速对其产生了兴趣。回国后,他立即开始查阅、研究国外文献,并成立研究项目组,取得多项成果。一年后,他在《海洋油气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学动向》一文中介绍了未来的重要能源——固态天然气。据估算,陆地固态天然气资源量约1000万亿立方米,海洋固态天然气资源量为陆地100倍。这个观点是第一次在国内出现,但想实现开采还必须破解技术难题。2002年,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正式启动。金庆焕先是带领20多名科技人员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与成矿机理、分布区特征、资源量评估及前景等展开了系统调研分析,后又根据这些资料编写出版了《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概论》,成了我国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首批成果,为天然气水合物国家专项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理论技术指导和方法参考。在金庆焕看来,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和利用,可能对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中能源矛盾的解决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但过程可能很长。金庆焕还是我国地质界首次提及页岩油、页岩气研究的开拓者。1990年他在考察西西伯利亚盆地时总结出盆地内页岩油和优质烃源岩有关地球化学资料,回国后提出将烃源岩作为勘探对象,这在国内地质界尚属首次。他将这一思路在中石化系统作了介绍,为海域油气勘探注入了新的动力。留学苏联时,导师告诚金庆焕,将来回国后要尊重行政领导,但不要担任行政工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这一“师训"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一辈子漠视名利,献身科学,一心一意研究学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凭着对海洋地质事业火一般的激情,金庆焕50年如一日,一直奋斗在海洋地质、海洋石油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第一线,探索性地开展海洋地质、海洋石油物探工作,奉献了全部心血,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他为人处世又是那样率真朴实,仿佛水一样纯净。朴素低调、睿智谦虚、和蔼可亲……这是金庆焕给人的第一印象。虽然是一位颇有建树的老科学家,但他完全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架子。他衣着简朴整洁,最喜欢穿的是洗得有些褪色的中山装,常年一双老北京黑布鞋。不认识他的人,会觉得他就是和蔼可亲的邻家老者,可一旦和他接触,看他敏锐的目光,听他睿智的谈吐,就觉得眼前这位看上去平凡的老人,一定身世非凡。也许是在莫斯科求学多年的原因,金庆焕喜欢俄罗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心理学研究认为,从人对音乐的喜好,可以看出人的性格。爱好古典音乐的人安静友好,追求人生尽善尽美的境界;喜欢民族音乐的人富于人性味,对父母顺从,喜欢照顾和体贴他人。实际上,这也大体折射出了金院士的性格特征。老伴与他相濡以沫一辈子。她评价金庆焕说:“这个人忠厚老实,而且像是石头缝里挤出来的小草,很顽强。”这句话,也代表着地质界对金庆焕的评价。) S4 q2 [) a8 ~( k; n/ Y' y
(本文由钱梦华整理) 2 j4 H8 A) k. S# K' D/ {0 o; v8 N
+ G; Q9 q! k) N& i3 V% o, ~- C) o4 S
$ R9 J z l1 ?3 j* Z5 |* t1 t1 u# ]+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