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h) P9 k5 H
0 C, C2 W* L. F1 R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万荣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以及远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战略创新团队等研究人员在揭示海龟兼捕减缓方法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以《A meta-analysis ofbycatch mitigation methods for sea turtles vulnerable to swordfish and tuna in longline fisheries》为题发表于渔业领域顶级期刊《Fish and Fisheries》(doi: 10.1111/faf.12865)。 3 J. n! m) w2 ~. _% J
作为环境敏感型物种(ESS),海龟长期面临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海洋污染和渔业误捕等多重威胁。其中,赤蠵龟(Caretta caretta)、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太平洋丽龟(Lepidochelys olivacea)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与延绳钓渔业活动的交互尤为显著。延绳钓渔船采用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通过布设大规模的钓线捕获深海鱼类,然而由于钓钩位置与海龟栖息深度的重叠,导致海龟禁捕问题成为全球可持续渔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 j3 q6 F4 T8 T5 R/ }9 ^7 g 延绳钓渔业示意图
/ I4 m1 j) m- y% z0 ^+ R' J, n 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相继开发出各种减少兼捕(渔业中不可避免地捕获到非目标种类或不符合要求的目标种类渔获的现象)的方法,然而这些技术在跨物种和区域间的有效性,以及多种措施联合使用时的协同效应尚不明确。
4 b, X- |4 }4 `5 h 该论文首次从全球视角出发,通过汇总整合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基于稳健方差估计的标准元分析方法对钓钩、饵料以及其他兼捕减少装置的有效性以及与渔业捕捞的兼容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减缓措施之间物种特异性和区域差异化的微妙层次结构,展现了更加广泛和清晰的模式和关系,为保护濒危海龟种群以及推动精细化的渔业管理实践提供了前瞻性见解。 7 n0 N; M. d# b5 w
4 M9 |# u# z c) ~. k* P* K3 A 论文从全球视角出发,汇总整合多个独立研究的结果。 9 |/ p# d" T' V/ Z1 J
论文同时针对当前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讨论关注的兼捕缓解措施替代方案,证实了与单一方法相比,不同类型钓钩和饵料联合使用产生的掩盖效应在减缓效果上的提升有限,该发现为制定有效的特殊关注物种(SSI)养护管理措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 t4 Z/ ]& X0 | E+ A) e 上海海洋大学2023级硕士研究生严浩为论文第一作者,万荣教授和周成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D2401301和2023YFD2401305)的支持。 # _" a9 p; n5 a8 D0 ^' I
# c9 O5 L% W& x) M0 ~
4 `" c% f! D, V- M
8 d' b3 q7 I! y. o+ f- `# L, M9 b% \8 y q
# D4 ~7 {% P& ]: r0 q% Y D
' p5 h/ B3 e- p/ q6 Q
! M' Q c5 U6 ^7 O: n
C& _! j: f; v+ S* b
+ x3 |( D/ j) Z# F/ o7 a8 F
2 Z/ h c& l: K x: O6 ?, D6 q* G
% U* ^; [% n% c9 @) w" k
! L3 L! v9 t' g
) T& f0 a7 ]3 U, D' b5 R1 C6 ~# h& U, D& ?% P
/ @5 t9 R1 ^9 r
: R3 h. {6 f% O6 d5 Q$ o! ~/ \# k& c! K' @2 ~
2 x$ g; _! p4 P: \4 [
! S+ C; U5 w, {! [
' i5 u- {- I( D' U+ N
! f8 g/ Y. i, Z9 f- F
' d4 U- Y# n K, }- O
( a0 b) ]8 `+ q Z7 Q
5 `* u) I! P' G
& s' W1 i5 C( q' s
* ^; p( v, U1 y5 |' `8 m3 D
2 n: {! K6 v6 Z6 Q0 }" i: G1 u/ C7 w; w, S, U$ D5 g
1 z6 P$ Q0 ` Q, r W: z
3 q# R" y2 y1 X# e+ B: d9 g
( A. _7 b3 P8 [0 S, T9 @" l
: H1 p7 g" p$ X4 p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8 m* ~' C% K U% U( {5 U 9 Z/ a, g% ~) E
( r4 N- C$ f% N9 M5 H; R% @
% s; V D5 m8 Y5 v
- }+ I( x B7 h9 R8 ^
8 _, Z' g! S% j. m& ?6 Z6 S" O- h5 {. R
$ f- K. Y8 I, x1 e7 m, W: g; m4 J+ I
; V0 R5 G0 \) S* f: Y8 n
7 {" h) E) \9 e# ]
' a" F7 t% t1 O9 f: X( u# r0 {, {, C5 F0 K `
8 ]* S- `" _. g3 D- f- R3 a
6 T* _3 Y; p( a* D2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