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中国海洋发展的“新概念” - 海洋资源开发道德

[复制链接]
! e/ ]& O4 Z4 z& f

新华网青岛10月1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罗争光 袁军宝 刘宝森)15日在青岛召开的海洋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围绕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和中国的海洋发展进程、规划,对“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21世纪海上丝路”的话题进行了集中探讨,也提出了关于中国海洋发展的不少“新概念”。

0 }7 B& G; F: [" l0 E6 z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o' @. U$ a- g- H% H F; H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虽不是这次论坛上提出的“新概念”,却是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发展一个持续火热的“新概念”,也是此次论坛的大主题。围绕这一国家战略,十多位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分别从海陆统筹、合作开发、布局走向、权益博弈等不同角度发表观点,引发热烈探讨。

8 G% o/ y! @' O, P" c, J

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司长张占海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以海洋这一人类共同的福祉为纽带,通过发展多元的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强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他还发出倡议,各国应该加强海洋经济合作、促进海上互联互通、发展海上公共服务、推动海洋人文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以此进一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

* h/ l1 U; @; f' N' e

【“海洋科技创新指数”】

/ d% F. L2 T) W1 u* x# d

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联合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15日在青岛发布了《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报告(2014)》,指数报告表征了沿海17个城市样本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青岛、上海、广州的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居于前列,但在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应用及创新环境方面均存在“非均衡”特征。

: W- _* r9 V6 s! _) Y

这一报告的发布,不仅在当天的论坛现场,也在会外和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据报告发布人、国家金融信息中心指数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周文龙表示,希望“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发布”这样的探索,能对中国海洋视野发展、对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量化的决策支持工具。他同时指出,目前,中国海洋事业发展仍面临海洋科技的诸多瓶颈,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之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

/ V1 e3 o0 V' y7 K

该报告建议,未来海洋科技创新在注重城市单体创新资源集聚的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及区域维度上的系统性融合,强化科技创新价值链条的整体性,通过新华海洋科技创新指数的对标,更具针对性地弥补单体城市海洋科技创新的局限。

, Q- _2 d% M/ w6 C

【“蓝碳计划”】

2 b8 U3 I8 G; Y% A: I/ Y2 `8 V3 `5 k

绿色低碳、碳排放、碳交易,这些概念很多人都已耳熟能详。但何谓“蓝碳”?“蓝碳计划”又是指什么?

9 a6 r$ X* q. Y$ N

当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焦念志在当天的论坛上讲述“中国蓝碳计划”这个话题时,瞬间吸引了与会者的注意力。

) @4 t5 N8 u C7 D0 e* S {) ?1 s

“简单解释,为了应对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危害,我们需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大家可能熟知的‘绿碳’,就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去除并储存在自然生态系统里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部分,增加‘绿碳’是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已知,地球45%的‘绿碳’储存在陆地生态系统,另外55%储存在海洋,这部分碳也被称为‘蓝碳’。”焦念志说。

3 Z. e5 j* N% a5 @, s

他介绍,无论是碳通量还是碳储量,海洋都是最大的,但目前对其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少问题有待解决。他建议,针对我国近海研究总体落后的现实,应该通过打造“中国蓝碳计划”推动海洋科研发展,进而作为科技创新力驱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1 x2 b9 H' \1 m& X8 X

【“透明海洋”】

. u% P0 o9 t" R6 F

海洋战略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安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海洋安全和海洋信息开发格外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吴立新探讨的“透明海洋”概念,就是立足观测、监测于一体的海洋信息收集网络。

; v6 j% [ Z* N0 V6 p1 M

吴立新认为,“透明海洋”就是通过构建海洋立体观测系统,支撑海洋过程与机理研究,进一步预测未来海洋变化,形成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和变化“透明”的海洋。

7 E% S) n* H2 B+ _4 j

他认为,打造“透明海洋”,要通过建立集成卫星遥感观测、浮标移动观测和深海固定潜标观测等为一体的体系,覆盖“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海洋立体观测网,实时获取不同空间尺度的海洋物理坏境、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信息,研究相关变化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预测系统,预测未来一段时期内海洋环境、气候及资源的时空变化。通过整合分析,这些信息将广泛服务海防安全与航道安全、生态环境与资源安全、海洋防灾减灾以及应对气候变化。

a9 N( }2 X7 h/ k+ O2 L

【“海商文化”】

; _4 {: h* r. R C5 u5 o) H

推进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在文化层面也颇值得关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韩兴勇探讨的“海商文化”话题,同样成为与会人员普遍关注的一个“新概念”。

! _* t. m- k# f3 s/ `5 F

韩兴勇介绍说,“海商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经过长期“海商”活动,创造的特有“海商文化”,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以海洋贸易为交流舞台的文化脉络,其内涵包括诚实的信用基础、和谐的包容思想和较高的道德操守。

4 r7 X$ L7 }* s: W7 F

他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让海商先行,特别是民间的海商更可以通过大小的多样贸易往来,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同时,此举也能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到各个国家和地区。

( m+ O s+ G0 B+ T5 g% D' [ % v! S Q5 E1 g! m* C& j + `5 ^' K i7 q3 I) n0 Q& J; a ; v8 k( v+ u+ m; D6 V) q6 B& _/ t$ K. W8 z3 P, m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宿命轮回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