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1 y; [, L4 j! G. g 10月25日-31日,第十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ICG-16)在青岛自贸片区·中德生态园举行。 & h. x5 Z- M; _: P9 F2 ~% I
大会以“组学和全球合作(Omics for Global Collaboration)”为年度主题,设置了《非洲特别会议》《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和大数据》《女性科学家会议》《青年科学家专场》《国际熊猫日: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紧急事件》《海洋组学与全球合作》《组学与全球生物产业: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发展》等多个主题板块,来自生命科学各领域的上百位科学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围绕这些主题发表精彩演讲,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绝伦的科学盛宴。 + g6 |: z0 s' D# o$ A; f
同时,10月28日,在海洋组学与全球合作专场会议上,“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M10K+)”与“海洋微生物基因组计划(GOMP)”启动。 # _( k( s1 f, M5 M& Y* x, r1 Z
“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与“海洋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
* W ]0 |% J( e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年度盛会,ICG-16在10月28日的“海洋组学与全球合作”专场上,专家们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微生物生态,遗传与分子机制等主题,分享最前沿的科学进展,探讨海洋生物资源研究与全球合作大局。与此同时,还启动了“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M10K+)”与“海洋微生物基因组计划(GOMP)”两个项目,旨在揭示生命起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i. z2 o# {3 K' \
众所周知,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其所属的冠轮动物超门拥有包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腕足动物等在内的10余个动物门类。与鱼类、鸟类等脊索动物相比,冠轮动物分化时间较早、进化时间长,从进化与发育角度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
9 s1 D) r8 R ^+ U) D) b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包振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大基因理事长杨焕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力群、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郭希明、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王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琳琳、浙江大学教授周琦、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范广益,维也纳大学教授Oleg Simakov等共同发起“M10K+ project”,即“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 % Q! p: `5 X: h, \& t5 C) C# D4 X
项目将历经10年时间,分为3个阶段,绘制万种贝类和其他冠轮动物的基因组图谱,涵盖整个冠轮动物超门,建立一个大规模、高质量的基因组数据库,为动物的系统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有效和可靠的数据基础。
* ]. Y# ]/ J8 Q8 o 
8 E4 p8 d$ E" q5 [) v+ v “万种软体动物基因组计划”启动仪式
3 H4 ]) q$ A" R' I7 q/ C! p 作为生命的起源之地,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经历35亿年的进化,海洋微生物在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丰度和功能代谢中占据了最主要部分,并在所有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基础的作用。此外,海洋微生物蕴藏着许多结构新颖、功能特异的活性物质,在新型海洋药物、生物材料、农用制品、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m+ `7 [9 ~1 j8 T2 n; \) u! q 本次大会上,厦门大学教授王大志、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力群、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张传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晓华、山东大学教授王禄山、自然资源部第三研究所研究员邵宗泽、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地中海微生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吴龙飞、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研究员陈建威等专家共同发起“海洋微生物基因组计划(GOMP)”。 ; l* ]" i& G2 u
项目将历经十年时间,分为3个阶段采集10万个代表性海洋生态环境微生物样本,绘制全球海洋微生物物种和功能分布图谱,通过高质量、大尺度的海洋微生物组学数据库,解析全球海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基因资源,阐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推动海洋新型活性物质产业化的突破。
+ o: z: ~( q3 B' c* S& i0 U# f 
3 O/ G" G" G3 y; }2 C7 E) N “海洋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 仪式
W9 s0 ]5 a5 q. y7 ]7 m9 C 聚焦多组学
6 [, g& g% i0 n. p$ i5 x8 f& B8 b 百位专家共同探讨“组学与国际合作”
5 b$ r6 J0 W) a8 }* C 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生命科学各领域的155位科学家,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的核心奥秘,引领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大会首次聚焦非洲,推出以“非洲-人类的共同故乡”为题的专题论坛。
& j1 q/ t' x D; h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美国科学院院士Tilahun YILMA,发表了题为《加强中非关系的演讲》。他表示,“我将讨论阻碍非洲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通过加强中非关系,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实现互利共赢”,引发现场观众的共鸣。 : o$ T% Z9 q- E( t, |0 e v0 `5 A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访问研究员Sarah MWANGI特别提到了建立一个非洲疾控中心/世卫组织-非洲区域实验室基因组监测联合网络,为公共卫生行动提供信息支持。
# O8 a% e6 u$ X 在《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和大数据》专场,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技术评估和系统分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黄磊,发表了《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场景与治理政策和社会挑战》的演讲。他表示,“人工智能(AI)被认为是解决全球重大社会挑战的关键技术之一。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离强大的人工智能还很远,但在科学、创新和可持续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我们将尝试讨论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场景与推广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通用技术之间的政策差距。” 7 ^/ j4 U" }( o. L
女性科学家论坛作为ICG的卫星会议,是由国际期刊GigaScience出版社社长Laurie Goodman博士发起,迄今已经成功连续举办7年。今年的女性科学家会议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病毒学、流行病学、肿瘤学、海洋生物学、测序技术及细胞组学、以及女性科学家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嘉宾们可以在分享科学研究内容之外,讲述她们作为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经历和感受,为年轻女性科学家提供有益的建议,帮助她们在多种社会和家庭角色中寻找平衡、促进事业发展。
6 }5 p2 c3 H i w 关注全球紧急事件
( M6 Z/ \4 d. P8 K2 n- O* v 专家学者共商跨学科解决方案
0 X+ B, D! r& Y0 l0 s8 q; | 近年来,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本次《国际熊猫日:生物多样性与全球紧急事件论坛》以熊猫日为契机,聚焦当前困扰人类的三大危机:生物多样性损失,气候变化及公共卫生危机,共商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 p- d: a7 h* R' u# L# I2 \
会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致词。周晋峰博士提出两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以及什么是全球紧急事件?他表示,我们正在面临着与气候有关的最严重以及最可怕的问题,期待所有的发言者和参与者深度参与今日活动,并开始行动,携手努力,拯救我们的星球,实现星球的可持续。
, g {2 [' a$ g6 o) f 阿联酋大使阿里·奥贝德·扎希里博士(H.E. Ali Obaid Al Dhaheri)则为回顾了过去几年内阿联酋与中国的合作,并希望双方加强民间对话,推动科研进步。荒野基金会主席Vance G. Martin也在论坛上进行了主旨讲话,他告诉各位观众,只有回归自然,人类才能解决三大危机。 ( g% o! T; H1 T9 I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教育与传播委员会 (CEC) 成员熊昱彤总结了COP15的成果,以及目前三大危机之间的关联,并对中国绿发会历史,以及其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所作的努力进行了介绍。
, V8 m. Q* V8 T 另外,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首席专家高吉喜、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赵华斌、西北工业大学的王堃博士等人也分别带来了精彩的发言,引发观众阵阵掌声,大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c( [1 p# g5 I6 [1 A; l1 I" G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几天,还将有《组学与全球生物产业:从科学发现到产业发展》《组学与全球健康》《生命科学的前沿发展》《基因组学中的人文与生物伦理学》等几大板块,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将继续带来更为精彩的演讲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7 w1 p: {+ F3 C1 g% m$ P" a  M' D( e" ?( m( T
b) i% { k0 U0 q2 m6 x
7 H* |( I# E+ `+ H' [5 R1 l }6 f0 B7 S) W/ q$ \; i! @
) f! {7 E x/ w6 v(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