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快讯 | 10.11-10.17 - 海底地质构造解析示范

[复制链接]
# e" w( S/ h+ S4 z8 B. Q! f

9 i! V8 e9 i3 I" n& g- W

2024年第39期 总第296期

; B. ^& O- ^4 ]6 Y! I

2024.10.11-10.17

1 P" x6 ^/ h# n. \: a

助您快速了解海洋热点资讯!

海洋热词 * q3 Z* V$ l" H+ O. U

数据来源于海洋类新闻网站中近一周的词汇热度统计快讯速览" r- {& y8 p X8 k$ a

【海洋政务】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奇妙海洋探索”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开幕◆首批全国养殖用海调查档案移交中国海洋档案馆◆北海区首个滨海盐沼地表高程监测系统建成【海洋科研】◆“东方红3”科考船完成西北太平洋综合科考任务◆“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发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国内最大水深海洋大地电磁试验◆山东海洋学会成立◆我国在深海微型生物自主采样鉴定分析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学术论坛】◆第十六届全国水产育种术研讨会在海南文昌启幕◆“大型海上漂浮结构”专题国际会议召开◆第四届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落幕◆第四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成功举办◆“海底垃圾的监测、评估和应对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2024年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在中国海洋大学开班【国际海洋动态】◆国际捕鲸委员会第69届会议召开◆联合国大会举办关于海平面上升高级别会议◆海洋管理联盟推出《浮游生物宣言》◆欧洲五大海试平台联手加速浮式海上风能项目海洋政务. Z' F/ K- S- B; b* U+ m' M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福建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扭住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继续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实现更大突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重点领域、重点流域、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来源:新华社) - x g# i2 F1 s& }1 S+ x" a; s6 a

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

# @ k6 Z% z) {5 u

《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有关要求,生态环境部印发《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共设置六章二十四条,按照“全面覆盖、分类管理、全过程监管”的原则,明确了入海排污口的定义、类型、分类管理原则,并围绕设置、备案、监测、执法检查、信息管理、信息公开等各监管环节,分别明确了相应的监管要求。《管理办法》为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入海排污口全链条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来源:生态环境部)) Y& c3 d: B0 I1 C

“奇妙海洋探索”中法环境月

3 ^" M4 G& _7 C

联合特展开幕

/ T6 R3 o, ?) s% o9 Q, A

近日,中法环境月华中地区首场展览“奇妙海洋探索——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幕。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全胜出席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省委外事办一级巡视员邱爱华、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胡建谊出席并致辞。本次中法环境月联合特展以“奇妙海洋探索”为主题,将为大家呈现中法两国在文化交流、海洋环境、生命演化等领域的丰硕成果,推动两国人民在探索与发现的旅途中增进理解与认同。展览围绕海洋与气候的关系、海洋生命的演化等主题展开,通过设置图文展板、陈列生物标本等方式,让观众增进对海洋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展期2个月,免费对公众开放。

4 D6 j2 t) w) j n+ q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o: i; K8 y- n' o6 y7 T

首批全国养殖用海调查档案

2 a) X3 c6 o7 f, f2 p* P& t9 V4 r

移交中国海洋档案馆

- m: J, ?9 W# j3 ?6 q' F" I1 l) d

近日,河北省、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5个沿海省份和自然资源部北海局、东海局、南海局的养殖用海调查档案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正式通过验收,移交中国海洋档案馆。据了解,首批移交的养殖用海调查档案共有纸质档案349卷、电子文件1319GB。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和海域海岛管理司有关领导,养殖用海调查档案相关负责人员共40余人参加了验收会。此次移交,有助于加强和规范全国养殖用海调查档案管理,客观反映我国养殖用海的规划依据、审批状态、用海主体、空间分布等现状,对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和空间布局、加强养殖用海监管等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海洋科研/ g+ c6 c8 A: s# }: z

“东方红3”科考船完成

8 T! H: ]5 c9 e3 G6 x G2 X2 @

西北太平洋综合科考任务

* w$ ~- L' H" x; J$ K P

10月11日,“东方红3”科考船在完成西北太平洋综合科考任务后凯旋,顺利停靠山东日照港。该船自8月28日从青岛港出境,历时40余天,先后执行了黑潮延伸体浮潜标观测系统更新维护及断面观测,大洋中尺度涡旋组网观测,采集深海水样、泥样及海洋生物样本等海洋科考任务。靠泊当日,日照边检、海关等口岸单位提前保障,高效完成该船各项入境检查勤务。据介绍,此次科考完成了西北太平洋西边界流强流影响下,中尺度涡旋的首次组网观测,这为我国中尺度涡旋的组网观测树立了很好的典范。此外,整个航次中,科考人员还获得了数万个海水样品和沉积物样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科研素材。接下来,科考人员将重点进行航次科考样品和数据整理分析的工作,为下一步海洋科考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 \9 f! s0 y: H- g0 I" X& \

(来源:央视新闻)

% k* K2 P% E+ K

+ M' ~5 M6 m" X- z6 M

“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发布

2 g2 T1 \3 _; H( \

10月14日,中国海油在北京发布“海能”人工智能模型。该模型可为实现海洋油气行业资源最优配置、提升工作效率、精益现场管理、优化商业模式、释放创新活力等提供数智支持,赋能海洋油气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海能”围绕服务智能油气田、智能工程、智能工厂等8大类100多个业务场景,实现小模型和大模型兼备、专业场景和通用场景兼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全覆盖。在上游领域,重点以智能油气田建设为目标,针对海上油田稳产增产、安全钻井、设备维护等重点场景,构建智能算法模型,实现传统人工经验决策模式向以数据驱动、业务协同、智能调控的新运营模式转变。

2 F- y- j$ e$ {$ t/ l3 ~6 }7 o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4 x' j6 i& B5 ^! b$ f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完成

v: K# g! z3 g9 ]" j

国内最大水深海洋大地电磁试验

9 O! W' x' m* T6 S9 e+ Q

近日,我国水深最大的海洋大地电磁试验在西太平洋中央裂谷海域圆满完成,成功采集到7758米水深的大地电磁观测数据。本次海试依托9000米级海洋大地电磁采集站实施,采集站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自主研发而成,设计最大作业水深可达9000米,解决了深部构造电磁探测低频信噪比低、作业时间短效率低和作业深度受限等问题。该采集站水下工作时间可达180天,还内置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频闪灯以支持夜间回收。此前,我国海洋大地电磁探测深度并未突破6000米以深,本次海试中,该采集站连续采集时间超过7天、最深工作水深7758米,且在7758米水深环境下的耐压、声学释放、数据采集读取均正常,各项指标均符合设计预期。

4 ]1 u/ n$ B& ^" x- i3 v4 ]' R4 T

(来源: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 K" x* b" [( P2 E

* G; s( i% D0 L& z

山东海洋学会成立

% G. d7 d, x7 O# E, m/ L

10月12日,山东海洋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烟台召开。来自省内各涉海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以及有关单位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林明森,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松,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燕东,烟台市民政局副局长韩喜强等出席大会。学会聘请林明森院士为山东海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聘请孙松研究员为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聘请王庆等16人为副主任委员。山东海洋学会将立足打造标杆学会,有效促进山东涉海领域学科快速发展,为政府涉海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交流的纽带,积极发现和推荐海洋人才,探索海洋科学学科前沿,推广研究成果,推动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海洋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来源:海报新闻)1 j H& {& E& K& t* _: `( J

我国在深海微型生物自主采样鉴定分析技术

7 V2 e" F+ u) J& j9 F7 V

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新突破

, S+ M- i8 d' m4 l1 u

近日,由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以及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的崂山实验室科技创新项目“深海生物现场鉴定分析技术与装备系统”取得重要进展。项目组围绕深海微生物原位连续采样无人装备研发以及深海微生物原位核酸制备及分析等深海探测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完成了首台国产深海微生物原位采样自主水下航行器(Microbial Sampling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MSAUV)的研制,研发了高保真无污染的深海原位基因组采样仪器和制备装置,创建了高效实现痕量原位样品、跨界域生物联合基因组检测的holo-2bRAD技术,实现了深海微型生物多点位化、多尺度化、自动化的高保真原位采样和分析,多项技术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套系统的研发使我国具备了深海微型生物原位探测和核酸样品原位提取保存能力,为深远海生物多样性调查,基因资源挖掘以及功能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项目组还设计开发了具备多维宏组学特色、系统分析模块、面向学科交叉的海洋微生物综合资源数据库OceanM,包含辐射全生境、全水深、多水层的数据资源,覆盖微生物全球分布模式、交互式海洋微生物检索分析、跨圈层互作分析以及海洋天然产物挖掘等11个功能模块,该数据库将为海洋微生物生态调查、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深度解析以及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有效支撑。

9 i) i+ y, E3 s, ~

(来源:崂山实验室)

学术论坛 ; F [2 Z* n% E" r; [5 P

第十六届全国水产育种术研讨会

5 @6 o4 i: S. G4 o6 ~4 N

在海南文昌启幕

" M9 z% h) t, |8 l* S

近日,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第十六届全国水产育种术研讨会在海南文昌启幕。来自全国的各大水产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国内多所高校企业代表等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水产养殖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学术进展。此次会议主题为“水产种业智慧养殖高质量发展”,会议设置主会场以及“水产遗传育种”“水产养殖与渔业设施”“饲料营养与疾病防控”三个分会场,为专家学者、研究生与企业搭建对接与合作平台,以及交流与展示的机会。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生将在3个分会场做70余个汇报交流,分别围绕水产遗传育种、水产绿色养殖模式、养殖生态环境调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设施与工程装备、水产病害防治、养殖尾水治理等专题,聚焦海洋牧场、浅海增养殖、深远海设施化养殖、池塘生态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盐碱水养殖等方面进行研讨与交流,展示科技创新成果。此次学术年会由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文昌市人民政府主办。

. I+ V7 Z% B9 Z; U

(来源:南海网)

/ o% [: Q3 ~5 T! g* x' e

“大型海上漂浮结构”专题国际会议召开

. Y( g$ j) o/ I/ `6 D# s3 [: E5 d4 I# p

近日,由中国海洋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大型海上漂浮结构”专题国际会议在青岛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Torgeir Moan,葡萄牙工程院院士Carlos Guedes Soares,英国斯特莱斯克莱德大学前副校长Atilla Incecik,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Jeong Cheol Park博士,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嵇春艳,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院长、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付世晓,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周颖,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副院长、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高震等国内外海洋工程知名专家出席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崔俊芝线上参会。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有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其中,来自国内外的17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就大型海上漂浮结构前沿科学问题、新型装备研发等领域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是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学术专题项目启动以来的首场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华军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Torgeir Moan作为“大型海上漂浮结构”专刊主编,共同担任此次大会主席。

9 |0 p, R2 m6 i$ x2 `* I ]9 p1 z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7 l' N5 ^# N8 _2 \4 o2 P$ ~

第四届深海生物地球化学

$ z- t0 n1 ?8 u8 V$ v9 q/ h5 O0 s+ |

国际学术研讨会落幕

o( P" [+ |5 U& o& D& m8 W& b

10月10日-11日,第四届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海洋大学举行。研讨会就深渊生命和元素循环、甲烷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深海病毒与病毒生态学、浮游有孔虫和浮游真菌研究、北冰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沉积物中硅酸盐-碳酸盐耦合蚀变,以及非洲最南端植被和气候变化等研究方向从不同时空角度对深海和极地生命过程与演化、物质循环与机制、深海资源等海洋科学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上海海洋大学与国内外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学校海洋科学的国际化水平,必将推动我国深海生物地球化学相关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

, v( Z8 h+ r2 z0 p

(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8 H. D* N& Z ]" Y( k

第四届离岸碳捕集、利用

/ f# O% M. y+ r" T

与封存论坛成功举办

. h6 ^ l% ]( G6 g& e1 t8 v

10月12日至15日,第四届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论坛(OCCU)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和中国太平洋学会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承办,众多单位协办。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及研究学者,共同探讨离岸CCUS的发展之路,为推动我国海洋碳汇潜力及陆海资源、生态、产业、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通过此次论坛的深入交流与研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中的关键性作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与持续创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对 CCUS 技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离岸 CCUS 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减排手段,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o+ S! h9 h1 l) L& k6 [- X

(来源: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 R- l) ~. }5 M `& P( m# ^6 a

“海底垃圾的监测、评估和

, U7 u1 O4 N& L- K6 `9 r' G

应对国际研讨会”在沪召开

- Q& `; e7 h' ?

近日,“海底垃圾的监测、评估和应对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以及企业界等的专家学者和领导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全面关注研讨了海底塑料垃圾研究上的不足以及潜在的评估和监测方法,包括如自动化和先进数据处理等,以改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帮助确定未来大规模监测和支持标准化和统一的科学技术基础。会议联合主席李道季教授、弗朗索瓦·加尔加尼博士、乔治·汉克博士致辞,并作主题报告。随后与会专家就“海底塑料垃圾的来源、知识差距和研究趋势”“海底塑料垃圾监测方法的创新与技术”“利益相关方对海底塑料垃圾治理的参与”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交流。在讨论专题,专家们针对“解决塑料垃圾/海洋垃圾知识空白”“统一的海洋塑料垃圾评估的战略和技术”“数据收集和方案、基础设施、统一监测方法和最佳实践”“未来实施全球海底塑料垃圾监测的路线图”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 ^' T, v) o$ E0 P! Q5 k; p. A+ g

(来源:新民晚报)

% m" [4 }$ x# d1 W% Y* {

2024年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

. s8 {9 b! K3 z% n

在中国海洋大学开班

! m+ { [0 X' Q0 T. x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2024年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国际研讨班在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中国海洋大学开班。本次研讨班旨在不断密切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助力泰国、古巴和南非等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水平。本次国际研讨班由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承办,中共青岛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协办。开班仪式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陈志华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迫在眉睫。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希望通过此次研讨班,为大家提供沟通交流、互学互鉴的平台。该研讨班为期两周,以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主题,共设置13个主题课程,结合考察研学、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为来自泰国、古巴和南非等14个国家的27名学员开展培训。

$ u8 d% X( y9 G7 a* H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海洋动态 8 ^/ F3 W' X8 J% j: a- }' D

国际捕鲸委员会第69届会议召开

8 q# n) F- ]( V4 ?5 a9 f& r6 Y

近日,国际捕鲸委员会第69届会议在秘鲁利马召开,IWC88个成员国共计400余名政府代表出席会议,科学考察、种群评估、政策管理、能力建设等议题进行讨论。2018年出台的提升偏远北极地区原住民捕鲸配额的措施正式生效,原住民自给自足捕鲸成为今年会议的重点议题。会议还就兼捕和渔具缠绕、船只撞击、人为水下噪声、海洋垃圾、鲸搁浅和观鲸等方面的措施制定进行研讨。会议以协商一致方式通过了两项决议:在南极洲开展相关合作;关于IWC、生物多样性公约、《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及《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之间的协同作用。IWC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太平洋常设委员会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将持续深化在渔具缠绕和船舶撞击等问题上的合作。

# R/ a) {) u+ U C: f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m$ \. J% z: x) f; n* v

联合国大会举办

7 G7 @( q4 s- \9 T% }

关于海平面上升高级别会议

6 W3 [; k; T6 F5 ?! o

近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长杜雄越同法国海洋和极地事务大使、法国总统联合国海洋大会特使达尔沃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主持联合国大会关于应对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生存威胁高级别全体会议框架内关于加强海平面上升相关挑战的适应能力、融资能力和韧性的专题讨论会。“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代表美国海平面变化跨机构工作组正式发布美国首个由政府提供的关于海平面上升的综合性在线网站,将海平面变化的最新动态研究与基础教育内容相结合。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地势低洼国家代表敦促立即采取国际行动,对抗海平面上升。小岛屿国家联盟领导人发表了一份宣言,申明海平面的上升不会改变其国家根据国际法享有的权利。此外,美国宇航局海平面变化科学小组分析显示,未来30年内,无论温室气体排放是否发生变化,基里巴斯和斐济等太平洋岛国海平面将至少上升15厘米。

* ^6 f8 y/ W$ B" ~+ H, K+ C6 j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z$ p# ?: {( Z- Y) O9 X

海洋管理联盟推出《浮游生物宣言》

# [6 N0 K% E( H- G l

近日,海洋管理联盟推出《浮游生物宣言》,强调了浮游生物在应对气候变化、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相互关联的全球危机方面的关键作用,呼吁利用DNA测序、生物信息学、卫星监测、人工智能辅助图像分析和其他尖端技术增强对浮游生物的了解和管理。该宣言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建议,包括:加强资金并协调全球研究工作,建立全球综合浮游生物图谱、开发基于浮游生物的健康指数,以全面监测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提出全球性“浮游生物扫盲”项目,以提高人们对浮游生物在水质、食物网和地球功能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敦促将浮游生物纳入国际气候和生物多样性讨论,将浮游生物保护纳入国家自主贡献,将浮游生物相关指标纳入《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监测框架。

' f- r* }3 y" L: L1 E5 [: L. e, @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X1 H' J# x6 }! I0 O

欧洲五大海试平台

6 z6 y6 `0 `! ]# _9 ~% H4 u

联手加速浮式海上风能项目

近日,在德国汉堡风能展上,欧洲五大海试平台:法国Open-C基金会、西班牙比斯开海洋能源平台、葡萄牙海洋能源公司、挪威海洋能源测试中心和西班牙加那利群岛海洋平台宣布建立HiPoTeSis网络,旨在为欧盟打造一个能够测试新型大功率浮式海上风能项目的基础设施,以解决该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HiPoTeSis网络的首要目标是简化海上风电的审批流程,加快获得试验区许可证的程序。其次,该网络还呼吁在2025年~2030年期间每年资助至少两个示范项目,创建欧洲共同投资计划(2500万~3500万欧元/年),为下一代浮式海上风能准备试验场场地。最后,该网络鼓励共享欧洲项目数据,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资产。- }; g; K7 z5 l. P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 K3 P) i9 r1 i# X4 f7 A. \. s

海洋快讯 | 9.27-10.10

w. D) O2 w6 J* K4 m5 w" a

海洋快讯 | 9.20-9.26

+ ?& h; v- j4 S2 B/ ^# l6 B! U

海洋快讯 | 9.13-9.19

# u# K' \0 H# w X2 g& A$ C) i

海洋快讯 | 9.6-9.12

! |" V3 ]! e8 b) y

海洋快讯 | 8.30-9.5

# N7 K: F2 e+ t- d# [0 t

海洋快讯 | 8.23-8.29

T4 z l+ r: e5 n. f! l* s

海洋快讯 | 8.16-8.22

3 O# u& ~- v% D# f( S

海洋快讯 | 8.9-8.15

' b9 x& k* S6 F1 n

海洋快讯 | 8.2-8.8

. E4 u/ P n$ G: m

海洋快讯 | 7.26-8.1

1 O7 l$ U% Q4 u# N- q' V8 k! V

% l2 O( B# {9 a! N* Y

编辑:史卓然、陈嘉楠、杨依曼

/ K" r0 y: F. S4 Q, q

6 N* o5 V* j( o( D3 N3 L3 G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心网站手机版( m$ Y1 E% y$ ]6 T0 Q8 u * V+ _/ V1 t- E2 }9 c* N8 B4 d6 b, g6 i/ T3 c& S% |7 \$ [" ? " h) o& N5 t7 V6 Q' M : W. `8 `( U z/ A* i0 a2 v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新恒商标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