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2 I! L6 k {% t0 L- n+ } E
点击蓝字
# e/ d. j- o9 `" H 关注我们 * W- i) H9 W' G6 B; A
为了提升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认知,扩充乡土地理教学资源,4月21日,一机一中地理教研组全体教师在教研组组长李培源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包头水文站进行考察学习。水文站雷鹏明站长和全体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各位老师。 9 |. C6 |( X; h, F
1
9 Q# o Z+ `4 ^. F 在一幅大型流域图前,雷站长详细讲解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布设,并介绍了黄河干流重要的水库、水文站。通过雷站长的介绍,地理组的各位老师进一步了解了这条熟悉的母亲河,对黄河整个流域的水文水系特征、灾害与治理等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李培源老师提到了高考题中以黄河小北干流为背景的命题思路,雷站长从水文学的角度深入地进行了解释,交流在轻松而专业的气氛中进行。  
& @$ g2 J, W9 C9 J 2
% P% p. f( z) @/ f) O/ J 之后,水文站的几位工作人员带地理组走进了泥沙室和水情室,热情讲解了水文站的日常工作流程。在泥沙室,工作人员介绍了包头水文站的泥沙采样过程和几种泥沙处理方式方法,并解答了老师们关于河流含沙量和输沙率的疑问。在水情室,工作人员介绍了水文站日常监测的项目,包括水位、降水、流量、单样含沙量、水质、冰情、墒情等。通过工作人员细致而专业的讲解,老师们了解到宁蒙河段重要的水文现象——凌汛的形成,不止和气温有关,更有沿河地势、河道弯曲情况等诸多影响的因素。
" n9 ]% S' h" s: g3 T# |9 ^ 泥沙室
0 _/ i% b7 d" i ]5 M' Y, d- J( T/ v 工作人员介绍泥沙处理流程   
+ s4 i9 w( |. \) A 泥沙室设备
% W1 Z' ]6 i$ @& F2 d% ^ 水情室
* ~! C/ {# i J2 ?2 \ 工作人员介绍检测项目 
: `% `+ c* o3 Q9 ]; Y9 Y4 l 3 1 J8 q) k- e) P9 o5 h j& f
接着,在雷站长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地理组来到了黄委包头水文站的基本断面,水文新仪器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仪正在进行日常测量作业。该仪器测量精度高,为水文工作减轻了工作量,尤其在防汛应急监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比过去只能乘船测流的传统测流方法,如今先进的设备在保护河流资源、防汛抗洪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一下午的交流学习,各位老师体会到了水文工作夏不避酷暑、冬不避严寒的辛苦。水文工作看似平凡,但是一份份精准的数据为人民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让地理组的各位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了水文工作的伟大。  
! r/ K3 O2 D, P" W 右下:最高水位标记
3 e! p6 L0 H& o; e4 v" I- D. f, i* { 左:流速仪测量作业
8 m0 n6 ^; s" w# ]5 @ 雷站长介绍流速仪原理
: r5 Q/ c* y, [ 工作人员介绍泥沙采集流程  * g2 s, ?: ]' l8 w
测站内交流 
' @( z. O* m6 h: |, T ` 李培源老师向水文站赠送纪念品 # d+ i5 Q$ q" X+ P* Q5 u1 S: g
此次水文站考察之行让地理组受益匪浅,水文站全体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令每一位老师都学到了很多。地理组在临别之际对水文站全体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5 _3 U7 s5 ]( g( Y# r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本次研学活动就是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践行。一机一中地理教研组将继续在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注重将课本知识学习,转移到大自然中、生活中,呈现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活泼的学习方式,使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紧密。 8 ]5 \0 i- C$ X4 [4 _; a
“地承山河万物,理蕴千古人文”,地理学是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地理学科素养对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机一中重视地理学科建设,将地理列为学校第一批建设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在青山区教育局的扶持下,学校目前已启动标准化数字地理实验室建设项目,预计将以满足实际教学为主,兼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和兴趣小组活动,突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结合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更新的科学信息,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多样性的地理教学环境。相信在青山区教育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机一中地理组的每一位老师将继续以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己任,向着把地理学科建设成为包头市优势学科的目标不断努力。 |" }" ~! V+ u4 ]/ }9 O
一机一中 欢迎关注 k; o3 b% |* q, ~: j7 D
责编 张舶潆
4 H( o7 P; J! I# ^ 供稿/编辑 马睿泽
, G% B$ t5 j3 C% W& B7 l 审稿 胡爱琳
. u3 H- I. d! Q4 g 校稿整理 雷鹏明 李培源 $ w) D. ~+ a t& }) G- `
, i# u% _! e9 s2 z9 i, L/ y5 \
* X0 F; b \1 p: d; ^+ v5 d, i! {3 T) @1 i `3 E, p
4 \* S' f+ |1 G |7 a1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