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2 b/ v2 O- E- }
智研瞻产业研究院发布:《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现状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J" U+ I8 K* s- D/ V
海洋仪器行业概述 & b8 z! E( a% D8 X2 m8 l
海洋仪器乃海洋科研工作者进行水文、物理、化学及生物等要素参数测量以及海底地质地貌与地磁状况考察时不可或缺的工具。依据其所应用领域不同,参考标准GB/T14885-2010将海洋仪器划分为海水(苦咸水)处理设备、海洋水文仪器、海洋化学仪器、海洋地质地球物理仪器、海洋综合观测系统(含浮标)、海洋气象仪器、海洋生物仪器、海洋观测通用器具(含采样设备)海洋物理仪器、及其他等十大类。此外,还可依据调查方式细分为航空探测仪器、台站观测仪器、深潜考察仪器、浮标自记仪器、卫星遥感仪器、船载仪器(含定点与走航自记仪器)等;依据调查深度则可分为深海调查仪器(以200米深度为界)和浅海调查仪器。 : [/ m8 ^# o8 V2 y
图表:海洋仪器分类
L$ ]& X9 o8 _1 K' p4 k 资料来源:智研瞻
; [/ f' p. g7 v 海洋仪器行业市场现状 6 X: a+ J2 K( P4 x# l- ~
在资源和能源消耗加速之际,陆地及近岸资源已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所需。为了保障国家长远发展,各主要国家纷纷制定深海技术研发及资源获取的国家级战略计划。其中,超级强国——美国,于1986年即启动了"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明确提出海洋为地球领域中的未知疆界。
4 x6 Y2 V7 Z: y# F v 鉴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急剧增加,陆地及近海水域已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之需。为满足未来国家发展需求,各大政府纷纷启动国家级深海技术研发和资源获取策略,其中最为显著者莫过于当前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该国于1986年便率先提出"全球海洋科学规划",明确指出海洋乃地球最后开发领域。 ) A; U, O+ l/ r$ K% ?
随着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水产养殖与海洋生物等行业持续推动下,我国海洋仪器产业近年来迅速崛起,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主要用户包括海洋环保部门、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地方海洋渔业管理部门、海洋石油公司、海洋科研院所和海军等,其中以国家海洋局和地方海洋渔业管理部门为主导力量。据统计,我国海洋仪器年采购额已达数十亿元,然而,高端关键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 I. S5 h7 v2 w( q7 B 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 $ Y J/ R) [: ]4 \( O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50.67亿元,2023年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63.83亿元。2019-2024年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如下: 8 \* o6 L! \: W2 x* t6 z
图表:2019-2024年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 8 N$ h/ w) e! W0 T
数据来源:智研瞻 0 h% } ]% X+ `. Z8 b% I
海洋仪器行业产业链 - U7 S/ @$ ?; _: ~' J; W2 A
海洋仪器行业产业链主要涵盖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涉及海洋观测仪器仪表、海洋资源开发仪器仪表、海洋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多个类别。这些仪器在海洋科学研究、渔业资源调查、海洋工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_. Z! d3 B& F j# h 图表:海洋仪器行业产业链
; _: Y2 m. E, k1 t 资料来源:智研瞻 9 Z; F6 b0 m7 G8 h: ^" x
海洋仪器行业企业布局
* m2 ?! k, Q0 ~, q1 D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方已启动相关研发项目,初期所创设之仪器设备均为纯粹机械形式。自60年代以来,我国连续举办三届全国海洋仪器博览会,创新成果颇丰,如建立了浮标检测网络、开发了海洋气象台站自动监测系统及特制调查船信息采集系统,且培育出一批声学测流技术人才。然而,相较于发达海洋国家,我国在高精尖仪器设备方面尚存不足,尚未实现市场化运营,部分先进海洋仪器及系统仍需依赖进口。随着政府对海洋事业日益关注,致力于打造海洋强国,对海洋仪器产业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众多新兴企业及其他行业公司纷纷涉足该领域。新进者常以低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
D" ?/ l5 X& l 图表:海洋仪器行业企业布局 . u w q" W$ K
资料来源:智研瞻
1 \4 {; f0 w- x( F1 ? 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2 [4 \' z0 r, a4 b/ Q; z# ~ 预测,受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需求的增长,2024-2030年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平稳上升。2030年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96.11亿元。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如下:
2 h8 }' g. `( A' c 图表:中国海洋仪器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 _8 X' w! ~6 w: y: b 数据来源:智研瞻
' @' `$ H. K' Z j ` 海洋仪器行业发展前景
( z, f) u7 q6 A4 Z& A8 @: b 1、海洋仪器产业将大规模发展 ' q$ D7 N( J! M0 ~( Y4 E5 H+ k
预期未来十年,我国海洋仪器产业将取得重大突破,中高端市场国产产品份额有望达到50%。目前,我诸多海洋科研成果渐趋完善并部分实现产业转化,培养了大批海洋科技及产业人才,孕育出一系列先进海洋仪器企业。随着技术实力、产品品质和市场声誉的持续提升,海洋仪器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有望在创新驱动的浪潮中迅速崛起。
0 U+ I) P7 B4 m$ }7 X7 O9 | 2. 海洋仪器市场前景广阔,迈向全球市场
; x( M# {# k' I- |8 ] 我国海洋科技实力日益增强,“蛟龙号”和“海马号”等深海潜水器荣获全球赞誉。同时,海洋浮标与无人艇等产品也在性能上赶超外资品牌。预计未来十年内,我国将有更多高品质的海洋仪器产品进军国际市场。 1 o3 W t( [4 m2 l, }
3、海洋仪器企业规模将不断壮大
5 P' P& I& p* y" z( U5 v 鉴于国际知名仪器制造商正向海洋领域扩展业务,大规模收购小型海洋仪器公司已成必然趋势。随着海洋仪器行业的蓬勃发展,巨头们将更加关注其高利润和广阔市场空间。然而,由于海洋环境的高度不稳定性以及市场波动,中型企业也可能选择整合来应对挑战。 7 M' t' p+ C; G# Q; m1 d
4、高新技术人才投身市场,企业担纲海洋仪器研发重任 , j; c9 N% I) ]0 F
近年,各地深入推行科研体制改革,政策实施促进科技创新得以落实,使研究机构科研工作者压力得到缓解,进一步激发高端技术人才投身市场。这一举措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诸多来自于院校及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声学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的海洋仪器领域专家已投身创业浪潮或加入新兴企业,有效推动了大量新式海洋仪器企业的崛起。 4 V t0 s4 H# b
海洋仪器行业发展建议 9 b/ v D4 c' q* L" }, v3 Y k
(一) 构建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创新体系
( M1 I) B" g! q! v 深化自主创新,以基础和原始创新推动海洋监测仪器领域的发展,迎接新材料、新原理、新方法以及新工艺带来的挑战,提高科研在仪器设计、结构、原材料和通用技术等层面的水平。 ) L& S7 e4 A4 v+ R6 ]- l
确立战略部署,明晰主要方向,申请专项资金,全面突破行业难题。集中力量开展海洋监测设备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大敏感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研发力度,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海洋核心传感器与仪器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Z- R2 ~* S& Q, {1 b/ @
积极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全面推广国产海洋监测设备;在战略性的海洋科研项目中,明确使用自主研发产品作为首选。以此引导政策环境,为国产海洋传感器及仪器装备开辟规范的标准制定与修订便捷通道;科学设定国产化仪器性能指标,规避对过细精度的过度追求,重视稳定性能及实际效益;着重支持海洋监测仪器软件研发、应用拓展以及售后维护等关键环节,促使产品方案持续改进与升级。
/ m* g7 T2 t( x 建议国家层面统筹协同各相关职能机构,共同推进构建全球海洋观测体系。在我国海洋科学及海上开发深度与广度日益拓宽的背景下,充分借助商业船舶和渔业捕捞船队等资源,依托志愿者船只进行体系建设。同时,积极联手交通、气象、海洋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船舶互联网络("船联网")的构筑,从而不断提高全球海洋观测体系的实力。 8 k9 K. Z' P3 a0 d+ l8 J7 Z, e% h
(二) 加强海洋监测设备及其产业链的延伸。
; p. T) z3 l) ~( K 拟制定并实施海洋监测仪器产业发展刺激政策,侧重于市场导引、资金投入、实际运用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旨在以企业为核心,促进产学研协作,构建完善的海洋监测仪器产业生态链。实施全方位、多元化的融资策略,提升海洋监测仪器产业链发展动力。设立专门的海监仪器技术成果孵化中心、风险投资基金,激发创业者创新激情与市场活力。 6 L9 t) q: C* L" O- V/ u7 {
针对海洋监测仪器装备需求量小且急需实现国产化的问题,建议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研发体系。在该体系中,产业化公司将主导仪器装备产品研发全过程,涵盖系统设计、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实验验证及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 6 @4 j/ s& K6 Q1 o, \& M/ i; j: R
鼓励科研机构大力购置并采纳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监测仪器设备,并给予政策优惠支持,同时将国产设备的运用率纳入考核体系进行科学衡量。根据专用功能特性,对国产海洋监测仪器实施精确评估,从而促进其在实际中的精确示范及广泛应用。
6 L" D# U. X: k. V& ^9 _ 强化海洋技术专业教育,推动海洋监测设备制造产业迈向高精尖。人才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海洋监测仪器装备这一交叉学科领域更为突出;然而目前海洋监测技术专业人才供应短缺,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严重限制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 J2 t5 A6 _3 \; `- E0 c& w (3) 构建现代化海洋公实验基础设施 * c( [4 K. ?" ?+ }* j9 P7 r
国家级海洋综合试验场可在长期运行期间,稳定提供实时且全面的科学试验和验证服务,涉及浅水区、深水区以及背景场地等多种实际海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加快对接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全力确保为海洋监测设备和模型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配套支持。 0 i* [1 \4 I$ k. r* j. L+ c
为了实现需求整合和资源配置,我们需对已有实验基地进行合理管理及支援;建设国家级海洋监测仪器装备公用检测平台和长远海监测设备应用推广示范平台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对实地海况中海洋监测仪器性能的真实测试和评估,解决在海上实验尤其是深远海实验中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如高风险、高成本、长周期等。
' G+ \1 j' R. d- Z 借鉴国际海洋监测仪器标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洋监测仪器标准体系,确保与国际接轨。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环节的标准和规定,如数据处理、管理模式以及体系建设等,以提高现有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标准的可行性,为国产海洋监测仪器装备走向世界市场打下坚实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_1 E s9 x8 p F( \
8 c0 t5 a j3 n( p& T
责任编辑: . D2 A+ I! z. ]7 }* q
; A+ [" Y* m! a. x% \& i' Q
, r8 X7 |( A& x8 e3 V$ I* a9 c2 S: P t& z) i5 R
1 J& Z$ v; |$ u1 H( f(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