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U8 F! T4 u: R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 C2 {& F l, B$ ]) [* \$ S6 d2 e 王伟健 ; y7 L2 L' g9 ~4 W( P; |- }/ O
) u3 i ~! M" q6 f- f; w
绦虫的宿主(如鳐鱼)因风暴或者潮汐被困在沙滩上,并被陆地的掠食者取食。当掠食者正在吞食宿主内脏的时候,绦虫掉出并被附近的树脂包裹,形成了一枚克钦琥珀。 ' d: g' G/ c- `( o) g S+ \
3月22日发表在地质学期刊《地质学》(Geology)发表的一篇由中国科学家参与的论文显示,这枚琥珀提供了目前最为可靠的扁形动物门身体化石记录,为了解绦虫早期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9 m7 D4 [, y3 I9 s9 F M. `* [. b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与云南大学,以及德国、英国、缅甸等地的同行合作,在缅甸克钦琥珀中首次发现海洋内寄生绦虫的化石,这也是迄今被发现的首个绦虫身体化石。 ! T3 Z4 w$ S6 C' {
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已知约5000种,全部营寄生生活,能感染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锥吻目绦虫是海洋中物种数最多的绦虫类群之一,分布广泛且易于辨认。此前分子生物学推测锥吻目绦虫可能起源于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约2亿年前),但由于绦虫的寄生习性以及软躯体易于降解,化石记录极其罕见,此前没有发现化石证据。因此,科学家对绦虫的早期演化知之甚少。
+ F' v# c- h2 D+ V& ]/ s1 J8 ^3 U/ y9 {, b- [* I3 q
本次发现的绦虫化石,科研人员发现其外部形态(锥吻及排列独特的吻钩)和内部结构(部分回缩的锥吻和无根的吻钩)特征与锥吻目绦虫完全符合,是目前唯一确定的绦虫身体化石。
7 a" q, Y$ M: e+ w; T 除了绦虫,该枚琥珀还包裹了大量的砂砾、植物产生的毛状体以及一只蚧壳虫,表明琥珀形成于陆地或者近岸环境中。科研人员介绍,本研究不仅彰显了琥珀研究在古寄生虫学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证明缅甸克钦琥珀形成环境临近海边。 ) ^8 A: y# i: h; C4 f2 Q
1 }+ o4 Y" u9 ~! c+ I& g6 m5 B' p
1 i4 s4 X" }0 F- d" i) s5 L5 F2 Z0 u0 b7 T# P
* }- K% i# i& \5 s5 r' |- k
' n& }0 @; t4 V7 `4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