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科学家 | 动物学家、海洋湖沼学家张玺 - 海洋科学家协会会员

[复制链接]
, Z2 P* g4 g% @9 p# p" f1 B6 @
* x9 m. W# @" N- r. o

张玺先生雕像

0 z2 @! m6 Z6 v
& ^% V, r1 a9 M; j/ \+ N. h% b

青岛百花苑内一座座名人雕塑错落有致地矗立于鲜花之间、草坪之上,或坐、或立,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极目远望,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置身其间,一座白色雕像右手托腮,目光深邃,与绿树共舞,和蓝天为伴,他便是中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和海洋湖沼学家——张玺先生。品读青石板上镌刻的介绍,仿佛打开了一部历史长卷,先生的奋斗历程和卓越功勋依然历历在目。

敢为人先 砥砺前行

张玺1897年2月11日出生于河北省平乡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21年,他以优秀的学习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法国的机会,并于1927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继续在法国里昂大学动物研究室从事软体动物的研究,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1932年1月,35岁的张玺回国,受聘于国立北平动物研究所,从事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北平中法大学生物系任教。

4 o+ V8 _# o: {! ~4 P

1935年,张玺先生任团长,带领“胶州湾海产动物采集团”,对胶州湾及其附近海域的各类海产动物和海洋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这次调查持续了两年时间,共进行了四次海上和沿岸的信息采集,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生物标本和数据,其中一项是首次在青岛海域发现了介于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生物“柱头虫”。考察结束后,他发表了一至四期的采集报告,撰写了100多万字关于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原索动物的研究论文。值得一提的是,张玺的论文与众不同,他将牡蛎的价值描写得淋漓尽致,不由让人垂涎欲滴;而谈到蛤仔的采集方法时,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笔法,深受科研人员的欢迎。

$ Y2 g" }9 s8 ^. ~2 @% U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张玺随北平科学院一同迁往云南昆明。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依然没有放弃研究,他担任动物研究所所长,对陆地和淡水动物进行研究。无论身处何方,张玺总是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岛城科研 异彩纷呈

1950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张玺先生是创建人之一,担任研究室副主任一职;1954年,该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张玺任副主任;1957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张玺任副所长;195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再次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玺任副所长。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齐钟彦、李洁民等人合作研究栉孔扇贝的繁殖与生长,成为我国扇贝发展研究的先驱;他与楼子康、谢玉坎合作,调查研究近江牡蛎的养殖,也取得了多项成果。

5 I# K6 h, J5 w7 o6 u: m. c

20世纪60年代初,他领导开展的“南海珍珠贝养殖与育珠”研究,被列为南海海洋生物重点项目之一。这些研究为当今大范围的海洋贝类养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依据,贝类学研究也成为张玺在海洋生物研究领域最为人所称道的一项。他在山东大学讲授贝类学期间,还亲自编写教材和讲义,撰写了《贝壳类学纲要》,这一教材后来成为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资料。张玺先生亲自撰写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论著达200余万字,领域涉及中国沿海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可谓是硕果累累,异彩纷呈。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常言道“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此,师道亦然。张玺先生教海扬帆,以爱为舟,以勤为桨,几十载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桃李芬芳,我国已故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张福绥院士便是其中之一。1955年9月,张福绥院士前往海洋所进修,初次拜会了张玺先生,那时,他接触贝类学仅仅两年时间。面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张玺先生面带笑容,慈祥可亲,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并且指出研究和发展贝类养殖的重要性。随后,先生不仅亲自指导张福绥的日常学习,还安排他调查珠江口近江牡蛎养殖情况,引见其他老师指导他学习,使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进步突飞猛进。正是因为张玺先生怀有一颗爱才之心,并且将所学所知倾囊相授,以张福绥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学子才能在他营造的科研环境中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X$ F* }$ p! p! o& }7 B% q8 q
8 j) W0 o, X) E

《张玺文集》

( F) O: Q# R; r) H
/ d P/ e9 Q+ \

1967年7月10日,张玺先生逝世于青岛,享年70岁。他虽已辞世几十载,科研影响力却从未减弱。今天,我们仰视着张玺先生的雕像,缅怀一代大师,望着他那深邃的目光,感悟张玺先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沿着他的宏伟思路在科研征途中继续前行。

$ a8 D( x! l" o; p
: l4 B. R) G& _3 l1 ?' p P

图片、文章来源:《中国海洋科学家》

9 }3 O+ i$ V3 } O0 I$ I

———— / END / ————

+ e9 |/ K7 u* d Y6 y0 o! _
/ u2 Z* {, l, x6 Z$ h, E
* ?; t; i; O7 J" C* f % u2 F$ ?8 O- l+ ~! V( Y$ j & f0 k7 w' z5 P+ b " i* R( J g! J0 z# F' Q" I8 W1 V 0 ^$ X3 Z9 S. l* V4 G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邢雷
活跃在2024-1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