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E% X' T5 L5 }) {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 h1 Y& M! a% L3 l" K 7月7日,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在青岛揭牌。这是我国首个以海洋地质碳封存为主要方向的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此次两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挂牌建设,标志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进入双平台支撑发展阶段,也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助力和支撑。该会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主办。 9 u5 w( ~+ ]$ G* x& h. w4 a
. }. ?5 e2 M: T; ~( Q7 z# w6 v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简称CCUS)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它是化石能源近零排放的关键技术选择,将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托底性支撑。
7 U6 H2 C$ p/ o. j+ x) N" g 沿海地区是我国工业集聚区域,也是二氧化碳集中排放区域,而我国海域发育众多的沉积盆地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提供了有利条件。海域地质碳封存具有源汇匹配性好、安全性高的特点,已是全球CCUS的重点发展方向。
* b8 q& _ ] k+ j4 ?! ]
9 N, t# {( O a9 g8 o+ ?) f* p 在青岛市发改委和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于2023年下半年先后获批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两个科技创新平台。
: L7 l5 [" X* W+ V0 v- ?6 o 工程研究中心聚集海洋工程技术创新资源,构建海洋地质碳封存潜力评价、场址优选、过程模拟、环境监测、风险防控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研发配套装备和仪器设备,推动实施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地质碳封存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和自主创新人才基地。建设目标为:到2025年,初步建成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形成良好技术储备和装备研发能力,在海洋地质碳封存选址评价标准建设、二氧化碳地质碳封存过程、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体系研发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30年,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程研究中心,力争促进青岛及我国东部沿海省市1-2个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落地实施,进入省部级和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体系。
' q) j' p/ Z/ M) L 重点实验室定位于聚焦国际前沿领域,强化自主创新与基础理论研究,在储层表征、地质碳封存过程实验模拟技术和软件开发、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建设目标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形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理论与全流程技术体系,力争促进青岛海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示范工程落地实施,建成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海洋地质碳封存研究队伍。 % }7 f) f8 G; W, p
为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进展。创新建立了适合我国海域地质条件的地质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系统评价了我国海域三个级别地质碳封存潜力,基本查明我国海域地质碳封存资源家底,其中盆地级预测碳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系统分析了我国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本地质条件,揭示了封存潜力主控地质因素,在我国近海优选出“三盆七区”为适宜封存的盆地和区带,锁定一批海洋地质碳封存目标区,为下一步海域示范工程选址指明了方向;集成海洋地质碳封存系列成果,编制形成了中国海域盆地级二氧化碳封存潜力与适宜性评价图集,该项成果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22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建成了一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建立了多孔介质中渗流、传热、相变和力学变形耦合的多场耦合数值模型,通过宏观-微观模拟实验,系统深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基础理论,有效支撑海域地质碳封存选址与评价;与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研究,积极参与青岛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创新联盟,有效支撑服务海域地质碳封存规划和示范工程系统研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3 Z% }# w9 n% x0 l4 n
0 t4 W& f- V+ O+ W4 m" A 责任编辑:
' Q/ \9 d! ?! L, B# {, S3 L1 w" D4 N4 m( s G! H5 U+ I7 _
2 G0 N/ q4 D+ d. \& D I j
/ b3 W" H; h& \( [1 H
( x) B2 T5 d5 F* a2 N# O0 E,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