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上海需要一座领全球风气之先的深海馆,海洋更大的奥秘在深部

[复制链接]
“上海有了世界一流的天文馆,还应有一座在世界上领风气之先的深海馆!”最近,85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向有关部门建议,希望能够在临港兴建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深海馆,与上海天文馆形成呼应之势,对应太空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构筑起“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交相辉映的科学文化高地% A! ^+ j  m6 A* ?
' P2 a8 v/ M" N1 V! p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u& k: ]+ U4 a* ~: P认识海洋不能只有“大鱼”和“大船”,“深海园林”充满奥秘* B1 J8 p$ Q3 ]. X9 Y; P
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几千年来都在于“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因此世界各地兴建了很多水族馆、航海馆,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在这些场馆,公众看到的主要还是海洋的边缘、表面和浅层。
: }1 h5 q2 u# E' s然而,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深海的探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今年10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深潜器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正式投入常规科考应用。0 _5 t( x& |- l/ n$ G9 G6 c
汪品先说,人类的深潜器已经到达了海洋最深处,人类已经意识到,原来海洋更大的奥秘、更多的宝藏不在海面,而在深部!平均3700米深的大洋,95%是一个永恒“暗世界”,最近几十年其“面纱”才被逐步揭开。“但是,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座大型博物馆,展现这些有关深海的高科技新成果、新发现。”
% c/ n1 X1 \& E9 j( u* }, i2 h推动中国海大洋钻探航次、牵头“南海深部计划”,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深海探索创新中的汪品先深知,若能兴建一座深海博物馆,将使大众对深海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6 U. `" ]1 h0 I, {6 c( t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海洋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海洋科普的兴趣也急剧上升。全国各地纷纷兴建海洋科普场馆,“如果现在人们仍满足于欣赏一下大海中的鱼群和巨轮,显然已远远不够。”
0 G7 y; H7 X; u( @( W' n' l# {2018年,汪品先以82岁高龄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潜至南海1400米深处,亲眼目睹了珊瑚构成的“深海园林”、围绕热液与冷泉形成的生物群落,他用“爱丽丝游仙境”来形容自己的欣喜与快乐。
" T. Y0 H% z4 n  g! W; ]

# V/ S  s$ J( @! {) k9 v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K! O2 ^- y! d5 P3 U+ H4 e/ h7 Y▲2018年5月,汪品先院士从“深海勇士”号载人舱走向母船。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5 V* Z. ?) U" h# y, p“如果我们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让更多人在深海馆中体验这种神奇,将会激起公众对深海更浓厚的兴趣。”汪品先相信,这给人们带来的震撼,绝对不亚于天文馆中所展示的宇宙、星球、空间站和探测器,“太空中看地球是蓝色的,而深海馆必将让公众认识到这片蓝色深处蕴藏的奥秘,带来对这颗星球耳目一新的认识”。/ v7 M: T6 f! t
“上海深海馆要展示深海领域最前沿的技术与科学挑战。”汪品先举例说,深海海底是地球内部连接表层的窗口,高温高压下如何研究热液活动、如何钻进地球内部,都需要前所未有的技术突破。深海海底更是充满了科学之谜,深海底下玄武岩里休眠了几十万年的微生物甚至对生与死的界限提出了全新思考,而各种深海动物组成的“深海园林”为诗人的想象提供了空间。
- p. J2 }! P( G! @3 S5 M
# b3 c' o1 ?" q; _0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v2 O, v) K; R" A# o# R% U/ b9 }* j▲南海深潜拍摄到的海底珊瑚林(受访者提供)
" O5 M* U6 i& a( x汪品先相信,建造一座世界独一无二的深海馆将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一个壮举,也将成为上海厚植科学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的一个亮点。根据现代海洋科技的发展现状,他设想,深海馆的内容可包括科学和技术两大方面:从探测技术角度,可设置深潜、深钻(大洋深部钻探)、深网(海底观测网)三大板块;从海洋科学角度,则可呈现深海海底的“黑暗世界”,系统介绍大洋来源、板块运动、地球内部、海底生物、能源矿产、深海碳库、深海灾害等内容。
/ ?  A: n* |2 Y抓住海洋科技赋予上海的机遇,在世界科学界亮起“东方明珠”2 L/ i% X  U! k' h: I. R3 A
今年7月开馆的上海天文馆,为上海这座国际文化大都市增添了新的科学地标。汪品先建议,对应太空与深海探索两大前沿领域,可在临港建设上海深海馆,由此构筑“九天揽月”与“五洋捉鳖”交相辉映的科学文化高地。0 t+ Y  I9 Q9 C- |  w6 N
“上海深海馆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深海科学和技术为主题的专题展览中心,也将是规模最大、内容和形式最为现代化的海洋馆。这将成为上海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一大创新。”汪品先认为,这是海洋科技赋予上海的一次机遇
. W* o2 h% D& V过去几十年,深海科技的优势在西方,为何迄今没出现深海馆?汪品先认为,时间错位是一个重要原因——西方建造科学类博物馆的高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深海科技是在二十世纪晚期才开始发展。/ C/ J( t  ?  ~! D  C
在世界各大科学类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中,海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近几十年,深海科学的重大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展示,还只停留在各国研究机构的陈列室里,规模不大、主题分散。一座系统展示世界深海科技新进展的大型场馆,已呼之欲出。9 H# }; _& p6 u0 n9 ^$ }7 y
5 D3 j" o0 _3 m0 U; x& r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s3 T% K$ u" D- L% e+ m, b- m▲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展出的珊瑚标本(许琦敏/摄)( w+ K) z  r- @0 T$ h) n  o
在汪品先看来,上海建造深海馆,具有独一无二的实力与优势,“我国深海科学和技术的中心在上海和长三角,这为建设深海馆提供了学术和技术保障”。放眼长三角,不仅有研制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还有位于同济大学、主持我国深钻和深网工程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有探索两极海洋的中国极地中心等。
9 T" \- n. A9 U" \4 I* q! i. K$ P9 E8 X汪品先透露,上海科技馆已在和他的团队筹划一个以深海珊瑚群、热液、冷泉为主题的“深海园林”临时展览,计划于明年年中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以此为深海馆的策划探路。
4 M; v2 E9 \$ }* F7 z6 g, n“环顾全球,上海是当今文化建设进展最快的国际大都市之一。深海馆建成后,将和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一起,使上海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四馆齐备的科学文化高地,在世界科学界亮起‘东方明珠’。”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汪品先认为,新世纪海洋经济的重心已经下移,2010年全球海洋经济总值的34%来自海底油气,而近年来世界新发现的大油气田70%来自深海,“但人类对深海地形的了解,还不如月球背面,发展深海科技就是发展未来竞争力”。2 R  `- A- a& a* C8 r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0 N) J; [8 s! ~6 k# c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靶诘主
活跃在2021-7-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