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汪品先:国际顶尖海洋地质学家,提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海洋地质学家研究领域展望

[复制链接]
. b7 o+ m7 n3 R' n ~' \3 H' D. J

作为国内理工科强校,同济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同样有着不俗的实力。同济海洋科学学科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古海洋学的奠基人——汪品先。2024年1月份,汪品先由教育部提名,成为“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位候选人之一。

$ R ~, m: Y- M7 L+ _
5 p+ G7 ?5 Z: }0 j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候选人

' J" `" p- h w7 H+ }4 r3 f7 M
, o* \* M. s) |$ I! p* K

汪品先长期从事古海洋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多次驶向远洋和下潜海洋深处考察,取得了大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中国的古海洋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同时,作为同济大学乃至全国海洋科学的学术带头人,汪品先教授不遗余力培养海洋科学优秀学子,为国家海洋科学研究输送了强大的后备力量。

1 H9 a0 @; c' k$ d; B2 ^

不管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上,汪品先教授都身先垂范,堪称大家!

: i5 w( h" M1 g
4 | Z' S# s$ e6 _( u

汪品先院士

( b5 u6 i) J: p& s
3 J$ f: l* j B! r+ I+ f4 Q

立志走向星辰大海

5 J7 l4 o2 r7 f! b3 _% ~

1936年,汪品先出生于上海。在那个动乱不安的年代,常常食不果腹,但年少的汪品先却十分自强,酷爱学习,尤其对自然科学格外感兴趣。在上海格致中学读书的时候,汪品先受到时任校长、著名地理学家陈尔寿的影响,对海洋、地理和地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在学术上走向星辰大海。

0 s/ |: K2 |# k% n7 Q, H9 J

有时候,命运的安排就是如此奇妙,小时候埋下在心里的一颗种子,竟然在岁月里成长为参天大树。当19岁的汪品先被公派到莫斯科大学留学时,读的就是地质系的古生物学。

+ l* R$ `3 L+ _; N+ M0 j1 t6 }2 q

终于能够系统地接受地质学的学习和教育,汪品先充满了期待。在莫斯科大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古生物学的专业学习中去,每天奔走在实验室和图书馆之间,迅速从一个地质学初学者成长为颇具水平的科学青年。

4 W) \( e. u7 V. a
& }9 W* E5 q: L

青年时的汪品先

/ L* m% H. R2 A; C. X
3 L0 C: {* K6 h* |" e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刚刚成立的地质系,成为一名助教,后来又随海洋地质专业调入同济大学,开启了他与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学科一生的缘分。

8 B$ i! R) Y. d+ b( c

在同济大学,汪品先主攻的研究方向是“海上找油”。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科研条件十分落后,一个蚊蝇乱飞的废弃车间搭建的“实验室”,就是汪品先的研究基地

4 z7 }# G4 t% f4 O% I

用搪瓷饭碗泡开黄海勘探送来的海底沉积物,用自来水淘洗干净后,放到难以对焦的显微镜下观察微体化石——这就是他的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汪品先形成了吃苦耐劳,力争上游的品质。在后来的科研生涯中,不管再辛苦,只要想起当时在粗陋的条件中做研究的过程,他就会充满力量。

5 z& M& B2 T: _( e
; E- ~: _& X4 y, {8 m

汪品先在海边调研

+ K; w/ |' o9 t& j' ]
2 i$ t/ S ^! l* k- ], s

成就中国古海洋学奠基人

8 n2 ~) n$ C8 i! S# w% Q* C# q$ V1 Q7 x

从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至今,汪品先从事学术研究近70年,一直行走在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的最前沿。

; G7 C& w4 j# Z' f

作为一名科学家,汪品先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他对时间的规划利用近乎苛刻: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半夜12点;他的每一分钟都有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正是凭借这种“入迷式”的耕耘,汪品先在学术上才能硕果累累。

6 s) a/ `, j+ g4 J; P

汪品先的许多研究是具有开创性的。他揭示了中国各海区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格局及其控制因素,提出了识别海相、咸水湖与淡水相的标志,推动了中国微体古生物研究朝定量古生态方向发展。

& |5 n( x/ n# A; s& O, v: u
$ u6 j& I7 f$ ^ m ?- J% [

汪品先给学生科普

. d1 A5 q1 e% x5 y! t
* A1 P3 {! n2 G# i; r6 y6 [$ Q

在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汪品先身先士卒,多次奔赴远洋,下潜到深海进行考察,以获取第一手珍贵的考察数据。

# @" W& n; W U3 B! F

海上考察异常辛苦,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唯一的休息便是站在甲板上看海。然而,年过半百的汪品先却从来没有退缩,而是一次次刷新自己的极限,走向了自己心目中的星辰大海

( H- E, R; L' C- w% A% g! h% ]

1999年,汪品先主持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在南海的第一个航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75岁,他推动中国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部计划”;2018年,已经82岁的汪品先,在9天内3次乘坐“深海勇士”号下潜到1400米深处,终于亲眼见到了自己研究一辈子的深海。

7 R& j- G f5 x% @8 x
& j' _/ x& Y$ y: l- E, W

汪品先下潜深海前

3 c8 S8 b' K. U: R. j( \
6 p, O& S# g- `7 o7 M# J

同济大学海洋科学学科领衔人

! j: q! \5 [3 ?( E9 p

时至今日,海洋科学已经成为同济大学的强势学科,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从1975年成立之初,汪品先就被调入同济大学,见证了同济大学海洋科学从弱到强的过程,更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推动同济大学海洋科学的成长。

4 N" k2 R' c; D# L$ _/ N

在汪品先的推动下,同济大学在1983年成为当时国内高校中唯一的海洋地质学博士点,其海洋地质学为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 O6 Z3 C- T2 y7 I
, g9 ~6 Y( G* @' K# V. d/ L1 l

同济大学

* t C. a B3 t+ B
+ i# Q) w7 u4 A2 Z

不仅如此,同济大学依托汪品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创建了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科技中心、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以及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唯一在建的大科学工程——“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成为国内海洋科学,尤其是海洋地质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 Q6 [/ c" U2 U* C( `& B6 o. x# G j

为了更好地培养年轻学子,汪品先和夫人孙湘君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年轻的时候,汪品先给学生上课,指导学术从事学术研究,如今,他依然竭尽所能,发光发热,为年轻学子指明前进的道路

! I; l$ s0 }! e" ^
, U( o3 n5 j6 T6 n/ t/ a; y, P

汪品先和夫人

6 t b5 @( s0 u! R5 q( S
2 K+ p c# ~! F# A

凭借在学术上的诸多重大成果,汪品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如今,他被提名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是实至名归

( g5 N1 R: Z7 \# A7 m! W

不管最后汪品先能否获奖,他都无愧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 E/ G+ |* t& [( I 8 R4 ~* @* Y8 V+ ?% L + J$ H# x9 f! C2 d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汉再兴
活跃在6 天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