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古人很早就已从海洋获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同时不断地观察和认识海洋,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知识。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这说明大约在4000年~5000年以前,我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1 n8 ]8 x7 E- q; c, L; A
西汉时期,我国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1405年~1433年,明朝郑和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 b5 u9 h4 u% \' S6 d, N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这里所说的 “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F! \4 q0 G. e* U* p" Z
我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例如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著》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我国用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港、石塘、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9 s; S& D" i0 b+ w6 c9 R1 w5 E, I( |
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与古人对海洋地貌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正确的海洋地貌观是我国古代航海技术发展的指南针,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航海经验的不断积累又同时使得我国古人的海洋地貌观不断发展和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