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m" U6 W. D' f7 F+ T
北京时间9月16日,我校董昌明教授团队成员时海云同学圆满完成大洋第48航次第一航段为期50天的科学考察任务并顺利归来。
- M8 B: A( L6 e. N2 O4 R 出海科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 ~: Y) [ c& L; W9 d) q
也许你的专业与海洋无关 - a" P5 ^) }- M2 z, q
但一定有很多人对此感到好奇 7 F; A# Q$ g3 H7 I1 k
今天,小龙就带你领略出海科考的奥秘
3 `* L/ k' ~2 p, M+ d4 }# E! N 7月31日,经自然资源部批准,我国远洋科考功勋船——“大洋一号”船缓缓驶离北海分局青岛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执行中国大洋第4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 3 T* v" O8 F7 [& K
Z' u( ?' ~& \ “大洋一号”科考船 & Q. Q/ P8 F' Y( k
这一次的科学考察,是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组织实施,北海分局、海洋三所、上海交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参加。董昌明教授作为大洋协会深海海山项目的课题组长,派出团队成员参加了本航次的科学考察任务。
/ E* G- b$ S1 k+ u6 E' _+ Y 这次科考,主要做了啥? # R( M9 u$ U- [( U4 p3 K& D
当地时间8月12日17时,在先后成功突围“云雀”“珊珊”“魔羯”3个台风后,“大洋一号”船抵达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此后,“大洋一号”在工作区开展了约30天的科考任务。 + u% T5 U( S! X% F
划重点:本航次的重点任务是履行我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合同,开展合同区及其邻近区域的环境基线和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兼顾“海龙Ⅲ”“海龙11000”等装备的试验与应用。
7 K4 E. D. D# h( f3 M; U) t1 E# v+ A. {( c) k4 a9 u c% {/ M! W) v
“海龙III”ROV作业成功合影 : V: E- P, X* N Q( ] b( }5 o
8月20日到26日,在科考队的共同努力下,“海龙Ⅲ”ROV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完成了典型海山的环境调查任务,最大潜深4200米,共完成22次座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并成功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 2 [" b- {6 F0 Q9 y: a* q
. w; A5 [- I- ]# X
“海龙III”ROV采集到的生物样品 ; x7 R+ M; Z% V
此外,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龙11000”ROV完成6000米级大深度试潜,最大潜深5630米,创下我国无人有缆潜水器深潜纪录。
& C& x p7 B* p 研究生参与科考,能做些啥?
; d" w" c+ G c! u; w 时海云同学在本航段中担任水文组组长,负责CTD (海水温度盐度深度测量系统)和ADCP(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的作业和数据处理,负责ROV(无人缆控潜水器)挂载CTD设备的作业,以及部分甲板作业任务。 % D- o1 [, |8 t5 N1 L- J) e* C& s8 |$ f
/ }3 v% f/ ? x% K- q
时海云 ! D6 V" R( Z! [" \( a: @
这是时海云同学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第二次出海科考,他说,“在海上亲手测量并记录数据,通过近50天的海上作业,我们团队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大洋观测资料。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观测能力,更激发了我们团队更多人对深海的研究兴趣。“ - ?$ w5 p' J) s8 [
使用CTD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深度,在室内通过电脑控制甲板单元,这看似轻松的工作,却常常是科考过程中最令人痛苦的。“投放CTD测量数据时,我需要全程守在电脑前,观测并做好记录。如果遇到海水较深的区域,我就必须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比如说海水深约5千米,观测过程就得持续六小时左右)。”时海云还说,“尽管测量工作辛苦,但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不论是地质、化学、生物还是其他学科的研究都需要基于我们出海所测的物理参数。“ 8 q. k& ^# @ y* Q
& ]0 R) ~; T4 K; j [, J4 `+ T
众人协作,投放测量设备 : b4 o# e1 g$ q. s7 y( k1 I: h' H
此次出海,“大洋一号“先后经历了3个台风。由于天气恶劣,许多队员都出现了晕船症状。“船上饮食很好,每餐荤素搭配均匀,饮品也多种多样,不过因为晕船,我不但没有变胖,竟然还在一周内瘦了9斤”,时海云说,“想要减肥的朋友们可以来体验一下,哈哈。”
# u+ Q, E& q* Z; e! _# K5 [5 z 为什么要去深海科考呢?时海云告诉小龙,深海是地球上最后未被人类全面系统感知和利用的地理空间,深海空间十分巨大,潜在战略价值近乎无限,所以人们对大洋深海的探索迫在眉睫。 9 V$ Y7 S* S. O& l" `
/ m2 b3 }( ]# K7 R0 x) a
夜间作业,科考仪器入水
4 ]- z& m9 P% e! I 海上科考,巾帼不让须眉
. f. ?$ W* |. v3 W1 Y; x 在董昌明教授的团队中,“博士要出国,硕士要出海”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目前,团队里80%的学生都有过出海科考的经历。
/ D" i* h! a! z/ t/ _ 2016年,徐广珺同学前往南海北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科考。由于出海时间长、所测站点多,而且经常在夜间进行观测,不免会出现仪器损坏的问题。“在靠近台湾省的观测中,有一天我们投放的仪器被渔网缠绕,为了回收价值百余万的仪器,全体队员协作将仪器从渔网中拉出,费了不少功夫。”海上科考虽然十分辛苦,但徐广珺认为,出海对提升能力和积累经验来说十分重要,再多的苦与累也是值得的。 ' x! a; v. m/ Q2 ^$ H; i
蒋星亮是我校首位参加大洋科考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他曾以水文组组长的身份参与了中国大洋40航次第3、4航段的调查任务。科考中,他负责CTD、ADCP以及METS传感器等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并承担调查及分析海水环境的任务。经过85天的海上调查,他顺利完成了调查任务 。
& P1 M% e, N5 ~6 J' U5 H" E( G- S' S; h. Y. J5 Y! a
蒋星亮同学(左一)在夜雨中进行作业 ) a6 S6 i0 a5 N4 A/ v1 a# x* N
科考是艰苦的,却也可以是浪漫的。随“东方红2号”科考船的最后一次出海,余洋和其他科考队员在黄渤海上进行了为期20天左右的海上科考。“出海科考,我们主要做的依然是CTD投放,队员们每隔八个小时倒一次班,但因为站点多,1~2小时就会更换站点重新投放。”
9 D1 l0 J7 c% ?+ P ]$ \' }! I# h$ F! E! L0 ~( X0 |
余洋
0 v4 G+ W& u# Y 作为女生,她并没有感到各种不适应,与团队中其他出海科考的同学一样,顺利完成了任务。作为一个南方人,她对船上的面食不太习惯,笑称“老干妈和蒜是船上必备。”工作之余,她还会拍一些海上的美景来打发时光,这时,海上科考在她的眼中显得无比浪漫。 * l3 Y* l% e) U' p* ~
T/ Q! m8 ~# c) h+ \1 [! h8 i: M3 t3 l3 |, ^: f4 U! P* W
海上科考对于科研和学习而言,有什么样的作用?董昌明教授说,近年来,大洋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战略区域,只有获得海量的水文观测资料数据,才能进一步分析研究海洋的动力与物理学过程。研究生参与大洋科考任务有助于增强对海洋的直观感知,拓宽科研思路,进一步激发探索海洋奥秘的科研热情。
9 N$ v5 r. r/ B( V0 ~: ^/ n* e 此外,董昌明教授团队的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对学生的实践培养不仅包括海洋科考,还有海岸带无人机飞行实验、本科生大创项目江苏省近海岸实地考察、编写《郑和下西洋中的海洋学》一书的实地考察等。 ; X4 @$ w7 F5 t* [. G" e
文字:梁瑞娜
4 c& q% j% }+ P r! 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e0 C( B% |" M- c* R8 c" y 编辑:梁瑞娜
; b4 n* j9 i. Q* S% v4 P$ B2 {4 S 责编:王丽斐
$ c; M9 v: m% |) Q 审核:方 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H, m: F2 p2 }8 S% w* _
6 y5 G# F' x* m4 R* u
责任编辑: # ?1 H; r0 R, H" `2 c2 |
- F; R* j4 ~ a% h: H' y. a1 O5 H6 g$ e# ^4 D( b/ M4 I
' W5 O3 m0 e2 q6 e* O z, o- k8 a6 i1 u8 w* [* _" ~+ j9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