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我国海洋监测迈入自主创新时代 - 海洋观测技术创新

[复制链接]
" o: ^, X& x9 `% ?* n

第701期

. m, P" p5 n; _# K7 ` D

日前,“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项目通过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该项目实现了哪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如何?记者采访了项目承担单位之一的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徐俊臣。

* s( r, y2 x1 t0 _% r, Y% J

主持人:请简要介绍下该项目。

! _( E; q" T4 ~# Z8 S

徐俊臣:海洋灾害严重影响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近海水体富营养化、赤潮等生态灾害严重,亟须准确的数据为海洋灾害预报预警提供支撑。海洋监测浮标是获取长期、连续、实时观测数据的基础手段,可锚碇于离岸海域,进行全天候、自动化的定点海洋气象、水文观测,是我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中必不可少的支柱平台。同时也在钓鱼岛、黄岩岛海洋维权和亚丁湾护航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立项之初,我国浮标还存在观测参数少、可靠性差、数据质量低等问题,而且广阔海域仅有几台试验浮标,迫切需要系列浮标在高精度传感测量、系统可靠性及深远海系留等关键技术突破、技术体系建设及工程应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向海洋强国迈进提供基础保障。

$ v- q `, ]# C

主持人:该项目在技术上实现了哪些创新?

0 _1 Z, m# u) k% [- K. `

徐俊臣:该项目立项之前,我国海洋监测浮标主要依靠进口。如今该项目实现了三大科技创新。一是突破了一系列浮标用海洋传感测量关键技术,解决了动力与生态多参数现场高精度测量的难题。

& K) ~& I) @% Y* e

二是创新开发了一系列浮标研制关键技术,突破抗恶劣海洋环境、高可靠性等技术瓶颈,解决了海洋监测浮标的长期稳定性、可靠性;突破生态多参数长期现场监测、深海系留、风光组合供电、拼装式浮标等关键技术,引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技术发展方向。

- k# `; e: W5 y0 ?4 w

三是构建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技术体系,实现我国系列浮标的标准化,全面支撑国家浮标网建设,推动了实时高精度海洋环境监测的发展。

6 n* \# `, ]! h3 g

主持人:该项目应用情况如何?

: `$ k- `% U+ H$ T; q

徐俊臣:项目成果得到了大力推广,已形成10米、6米、3米系列浮标产品,使我国在位浮标由立项之初的3套猛增到现在的200余套,最南到达我国南海中沙海域,广泛应用于国家、地方和科研院所等多个单位的科学监测,以其可靠性高、监测参数多、技术先进等优势,成为我国海洋监测体系的支柱,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我国在位运行的大浮标达到100%

, U9 V! K4 L- Z; R

同时,该项目为国家涉海工程和科学研究研制了各种专业化浮标,如北极海气耦合监测浮标、奥帆赛场监测浮标、南海深水区油田监测浮标、近海环境研究监测浮标等,满足了多元化海洋监测需求。同时,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 H0 c, q( W, c \( S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赵宁 

3 {. o" o1 T/ r/ d& h5 m- R7 B6 I1 | . f g2 e1 K- [2 @. U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往事淡如云烟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