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_9 A1 h1 I3 {* D, B
% G B+ o+ O. B9 U6 V( h
* {, E+ q- N4 O$ E8 J' {8 s. P7 @' N1 w4 G$ a3 B: {& k ]/ h2 [
" z3 b% j( P! w- o# x' q6 g; W
# i( V& {+ d) p% C, h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上个月返回国内,研究团队正在对此次考察采集到的数据和样品进行研究。 ) ^' C- D$ X. o0 O7 p' U
% U/ G6 U) G" \& D+ O. N" M f! K
+ X- w; v& C6 h, J, ^
' q0 \0 k: c- _7 S2 i4 i4 m
3 s$ \8 h! R: y% [& C/ o$ V, Q 据了解,我国南大洋科学调查,一般都是通过考察船上的仪器设备来进行样品和数据收集,而在南极海域还有一种技术手段,就是通过在海里布放观测设备潜标来完成,中国海洋大学极地海洋实验室承担了南极阿蒙森海的潜标观测任务。
9 m- S3 n& y: b$ H8 t- N 广告38岁女领导的生活日记曝光,解密职场有多内涵,令人头皮发麻 + s7 z& R/ H0 H! z1 S! W. A
×
. s( ^5 B0 z Q" O7 ? a* ] " O5 h5 z8 g& H) L/ N3 @- X" u
|" J% Y1 l1 q' Z/ c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史久新:潜标是现在海洋观测经常用的一种观测系统,它是通过重块,用缆绳连接所有的观测设备把它沉到海底,这样在固定的位置进行观测。
# w) C$ \$ k, d0 H) p: m" i5 v 史久新告诉记者,潜标上的仪器能够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对海水的温度、盐度、海流等进行常年观测和记录。但是南极冰山的移动容易对水下潜标安全构成威胁。 $ Y- E$ Y) o( w1 ^
6 B& [8 h0 B! `$ I4 b5 \! l2 U# j, l8 ~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史久新:一旦冰山把这个固定在海底的潜标刮住的话,有可能把整个潜标损坏,把它带走或者是拽断。我们特别设计了一个破断器,在这个位置加了一个破断器之后,如果冰山把上面的部分刮住了,我们从这个地方断开,我们下面的这些设备可以得以保全,这样我们仍然可以继续观测我们南极海洋的深层的温度和盐度。 ) b ]; r( e) O% j! ^
* Z8 P+ o* \% j# ?
$ c. M4 @- y* h% m. R% Z+ W! A0 L* x 破断器的应用,不仅化解了南极冰山对南极潜标观测设备构成的潜在风险,也使得潜标的观测深度范围得以扩大。科研人员告诉记者,此次南极考察在阿蒙森海冰间湖回收的潜标首次获得了从100米到300米深度的完整水温记录。数据显示,这个水层在整个冬季都是接近结冰状态。科研人员还从布放在阿蒙森海西部海域的一套潜标收集的数据分析发现,在该海域600米深处有0℃以上的暖水向南极沿岸冰架流动。
% s+ p& w# m. K3 C1 [ 广告小姨以身设局陷害,致使外甥女婿净身出户
( @' A! Z$ X6 Q3 q4 N/ x × . {/ |4 V+ n, D! C) M) P
: J4 I- O4 N& j: c3 e7 H
5 J$ v( _# F) ?3 U! M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史久新:这是我们第40次南极考察期间回收的冰架前缘潜标的结果,颜色是代表温度,红色就是高温的水在底层,蓝色的箭头代表了流动的方向,也是上北下南。整个都是向南运动,说明在底层有大量的暖水进入了冰架的下面。
8 l' V+ d$ [6 r+ j: L. N% a 科研人员后续还将对此次考察获得的潜标数据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处理,并结合历次考察得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全面的调查结果。
$ Y+ a4 \1 h6 H" |% y V " ]5 I* _, M; q. w: v3 [ U# b- l' r
# v( v* q* I% E l8 C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师 孙永明:刚开始初始数据是非常杂乱的,通过我们的滤波器,这样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比较低频、比较规律一个潮流流动的现象。通过这样的手段,我们就可以获取到想要的一些比较规律的变化,进行更多的分析,做一些更加明确的研究。 . p' ]1 [5 \* j/ I4 n% R. P
(总台央视记者 梁丽娟 宋云研 刘志浩)
* f* s. p4 J9 i: v
: I2 g6 ]* d8 d! F+ c. s* D/ F, g# F o$ n9 T: A2 g( a1 @4 b4 r
+ O4 a8 H- i# B. ~8 n4 D
9 i& d+ K0 t( z0 ?3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