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R( j. p9 K. E: I1 A 你能想象吗?你吃的食物中或许是含有塑料的?是不是很吓人?看看本文的分析就理解了。 5 x2 {! u' e: y, p& D4 w6 E) W
塑料是一种稳定性高、可塑性强的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因其成本偏低、耐用性广、防潮特性高,自研究后就被广泛运用于各大生产领域。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塑料生产年增长率多达8.5%,截止2016年,人类累计生产78亿吨塑料,年产量也从200万吨增至3.8亿吨。
- v" ?% V. ~" v+ H: u 然而,塑料在给人类提供方便之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而目前全球的塑料使用回收率不足5%,中国尽管一直注重环保,可回收率也才10%,剩下的90%遭掩埋或随意丢弃在环境中,从而影响生态环境。 ; o9 p2 Q2 R4 m( m: {8 Y
然而,比“白色污染”更可怕的是“微塑料”污染,因其颗粒小,可被农作物吸收,或重新回归餐桌,对人类健康有着直接危害。 / m+ \5 e3 t0 |5 ^/ f$ f
; K+ Y# n: F3 h, j( X6 |
01、土壤微塑料污染
8 ?7 u6 m4 G K0 Y% J, Y* N 人类对“微塑料”的概念认识比较晚,2004年时才被英国学者提出,它指的是直径低于5mm的塑料颗粒、碎片,因其比较小,稳定性强,可存在数百年。最早时,微塑料污染的研究主要是海洋中,人类发现在233种海洋生物中均有微塑料成分,此时人类才知微塑料污染的可怕。
; l/ M" W+ R; |1 a0 c$ ] 而后,德国科学家Rillig又发现了土壤“微塑料”污染,这之后人类又着重土壤微塑料的研究。初步发现,海洋微塑料80%源于陆地,而陆地的微塑料为海洋的4-23倍。 / e3 A/ n* z. E% |9 k$ e
更可怕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亚微米级的碎片可透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并在蒸腾拉力等生理特性下,进入地上可食部位。此外,这些微塑料也可通过新生侧根的狭小空隙进入茎叶组织内。 3 S3 P5 ?. B% \9 L) w$ ?& w
尽管人类对进入植物中的微塑料含量多少还在研究中,但这一发现已意味着微塑料可能会重回人类餐桌上。
' h: E f" b g6 }1 } n8 L' u, n5 N- `. a* h
02、微塑料如何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3 G- m+ X& U' V2 s1 T' r
调查发现,墨西哥40-60%的家庭花园土壤中存在微塑料;悉尼某工业区中,微塑料含量多达0.03%-6.7%;瑞士洪泛平原中,在90%的样土中发现微塑料成分;云南滇池农田中的微塑料丰度偏高。
% P: ?1 `4 n# [% ]0 m2 X 可以说,如今微塑料已广泛存在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它们是如何进入的? ! w, l! u3 p6 ~1 u' b6 T
①农业灌溉水
8 c) q9 E) B4 F3 | 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很多国家的灌溉用水,多是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污水等。而那些没经过处理的污水,进入农田后,对农作物的影响是可怕的。
' _! B, m; H( v" z5 e8 J: K' c 但即便经过处理,微塑料颗粒小,也很难完全去除,日积月累,土壤中的微塑料成分自然偏多。研究发现,灌溉用水是微塑料的主要污染因素之一。
# T( T. z! D" E2 n. C 0 j9 v$ Z0 W4 p7 R8 E: C
②有机肥料5 b+ A' w# b8 u z. ~( X
有机肥料也就是人畜粪便、秸秆、动物残骸等,这些东西经过发酵后,即可用作肥料并施用于农田中。但对德国波恩一工厂采样发现,有机肥中的微塑料成分并不少,且这些微塑料个头大,肉眼可见的就有很多。
/ t2 y: L$ _8 x# J0 B2 r& m) Q ③污泥堆肥
5 r3 C" l% g; w2 J, k( A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中的微塑料也比较多,如日常洗护、洗涤剂中就有不少,洗面奶、牙膏、肥皂中均有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
# ^: m! c1 V. S* ~ 英国学者调研发现,污水处理厂可去除99%的微塑料,但这些微塑料却沉积在污泥中,并没能降解。而污泥中的营养成分丰富,因此民间也会使用这些污泥增肥,促进作物生长。
3 v2 `: Y1 G: V+ v 但如此一来,微塑料也就进入农田中。 9 \2 ?' Z1 D# e" J, K [4 @
& H9 S& V& ~! z( U ④地膜残留
' E' x2 W$ j: f7 _. c 20世纪50年代时,塑料薄膜就开始运用于农业中,70年代我国就引入地膜并大量推广,而如今也成为地膜最大使用国,截止2017年,地膜使用量达147万吨,占全球的90%。
. I) I. B j+ z% Y6 q# \5 F8 c. t/ M 然而,地膜薄、易损毁,很难将其回收,时间长了也就导致农田塑料残膜积累。有研究发现,新疆农田地膜残留为2. 06×102 kg/hm2。当然,如今地膜生产技术提升,有机质地膜也被研究出来,但因价格贵难推广。
! ?% G& `9 H8 Z4 L# b 03、如何预防?4 Z3 G0 G1 `, P, s7 E" {. Z. H
土壤中的微塑料可通过多种途径迁移,如从陆地进入水流,从浅土层进入深土层,被蚯蚓吞食后可进入其他生物体内。而学者李连祯发现,生菜可吸收微塑料,且可将其运送到茎叶内,并被人体食用,危害人体健康。
( ^1 u" `! ^ x: I1 m4 D6 ^ 而塑料对人类的危害,相信大家都有耳闻,它本身就有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是一大威胁。还有一些微塑料会出现复合性污染,从而对土壤生物造成毒害,影响其发育。 1 Q$ X9 Q0 M6 z2 F
$ b8 d) Y" P, l- E- p 只是,人类并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快塑料降解,反而越来越多食物中出现了塑料垃圾,特别是动物体内,人类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将其摄入。 0 f6 _; G' c% n; y& y
当务之急,是要研究各大地块中的微塑料含量,并通过源头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禁止人为丢弃农资包装袋、地膜等。其实我国在2007年时就颁布“限塑令”,18年时政府鼓励多使用可降解薄膜。而如今,我国也在开展垃圾分类,希望人人都能养成分类的习惯,减少塑料垃圾的随意丢弃。 2 E/ H* F" b2 n
今后,还需要完善土壤微塑料相关的法律法规,唯有这样才能警示更多人,避免微塑料的继续扩散。 : O. S$ t. Z/ J/ e* S; u1 d' J
& j2 F$ T6 A. I
1 t9 ~1 H1 v e7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