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Q3 z# C7 C& o' ^, K- l/ s# Q
根据我国国防部官网的消息,上个月我国成功将世界第一颗高轨道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送到了3.6万公里的轨道,引起外媒普遍报道。 - g3 L, q7 z4 k
实际上这是中方专门用来服务防灾减灾及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查及海洋、水利等民用需求的卫星。不过美专家表示,由于这款卫星拥有强大的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和对于海洋的观测能力,这颗巨型卫星也能够对海洋上的美国航母编队进行不间断的识别跟踪,美国海军航母舰队在大洋上将无处遁形。
" C+ P# e0 T* O, K
; Y. m, U' j! y 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卫星)是一种新型的卫星传感器系统,不同于光学摄影卫星,主要是通过雷达技术来获取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 @. t/ [; _( K7 p- h% Y
其特点在于能够独立于天气和光照条件,全天候、全天时地获取地表和海面的雷达图像。这是因为合成孔径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其反射回来的信号来生成图像,不受大气和云层的影响,因此即使在阴雨天或夜晚也能工作,也就是俗称的全天候24小时工作。
! x1 K: d: J9 t3 U5 |, g! m% m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L, S% Q1 A* B
× 3 l$ O. f5 Q0 n# r9 ^% c& t. @
& } J# ~" P3 b+ ~# `$ b
尤其是针对海洋上的美军航母编队,合成孔径雷达发射的雷达波与海面目标相互作用后,一部分波被反射回来,被卫星接收器捕获,从而分辨美军航母的方位和距离。一般情况下对于使用长征三号这种大型运载火箭发射的“陆地探测四号01”这种巨型卫星,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功率更大更先进,其雷达回波生成的图像拥有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能够以明显细节显示地面/海面目标的尺寸、形状。完全能够做到识别美军航母甚至是更小一级的美军驱逐舰等作战舰艇,这使其成为监视和侦察海上目标的有力工具。
3 f# D1 g8 W$ j! d L' q 而且前面也说了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不受天气的影响,“陆地探测四号01”在其工作期间,完全可以做到全天候工作,昼夜不停监测美军舰队动向,美军航母根本无处遁形。
$ V9 w6 J0 w' s( c: s' G' Y" J. @ : E$ C* [/ p1 j& f8 Q9 Y) g1 E; a1 _
“陆地探测四号01”是在36000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从卫星的监测带宽和轨道高度可知,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可以实现全球性的监测,因为它们的轨道与地球自转同步。这意味着卫星可以在不同的经度上观察地球表面,从而实现广泛的监测,可以覆盖数百万到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地表区域,这还仅仅是一颗卫星的探测范围。如果说未来我国再接连发射其他的陆地探测四号卫星进行全球组网,基本上就能够实现对于地球地表的全面覆盖了,也就是说美军的航母在全球更是无处可藏。 4 H( d; A0 J% n& z
当然,有网友可能认为战时美军可以采取手段对同步轨道的中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进行反卫星打击,美国有反卫星导弹,比如说标准3导弹和其他反卫星武器。 " }4 |# [* X% n+ S6 I# c1 t
广告从秘书起步,十年内无人超越,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成就一段传奇 & q q8 t8 p$ K( \- ^
×
1 n5 e9 v- V6 N" j
]/ o" P( F+ T! c2 A; z% |" s 但是这些武器目前都无法对在36000公里高空活动的卫星有任何的实质性威胁,标准3反导导弹对于卫星的有效打击距离仅有500千米,即便是最先进的美国X37B空天战斗机也只能在2000千米高度以下的近地轨道活动。
4 J f+ a/ N3 R1 D) i 众所周知,在现代战争中,航母的隐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航母的位置被发现,只要在导弹射程之内就将会遭受猛烈的打击。现在中国研发的一系列反舰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都是美军海基宙斯盾和反导平台无法防御的。因此美军航母一旦战时被发现,自身的防御能力又不足以自保,那就意味着灭顶之灾。
; y' e9 @8 o- r+ P& m1 o8 |1 I $ |4 a5 f s( E. S
所以说此次“陆地探测四号01”发射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在军事用途上能够增强解放军防御体系的事态感知能力,升级防御网可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当然在民用用途上发挥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毕竟这颗卫星的主业就是民用用途,在和平时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民用上可以为社会的多个领域提供有用的信息和支持,包括地质勘探和资源管理、气象和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监测、通信和导航等领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0 c4 G3 o* |7 s6 U4 ~0 q
) s3 x: {; C! K' n+ z! p t) p! R" s+ S3 n
h* Z& G( G5 z% }0 E/ G
6 n+ {+ p7 z8 c8 Z. k$ t1 y) {" P'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