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在中国大学排名可以排到前50。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以及“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科学中心”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 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高速磁浮列车、新能源汽车、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同济大学其他情况简介。 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2个国际化合作平台,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 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以上内容参考?同济大学——学校简介 2021同济大学全国排名第21名。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 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 研究平台: 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以上内容参考:同济大学官网——学校简介 同济大学排名如下: 1、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排行榜中,2022年同济大学排名全国第20位,相比2021年上升了1位。 2、在软科中国大学排行榜中,2022年同济大学排名全国第14位,相比2021年上升了2位。 3、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2021年同济大学排名全国第21位,相比2020年下降了3位。 4、在金平果中国大学排行榜中,2021年同济大学排名全国第19位,相比2020年排名没有上升也没有下降。 5、在校友会上海市大学排名中,2022年同济大学在上海市排名第3位。 院系专业 截至2020年11月,同济大学设有研究生院、本科生院、新生院和29个专业学院,本科招生专业82个。 2022年2月,学校新增应用物理学专业、海洋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人工智能专业、基础医学专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能排在全国前10。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10人,硕士研究生11038人,博士研究生6514人。另有国际学生2225人。 拥有专任教师278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7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4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21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38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 同济大学其他情况简介。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现有本科招生专业8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3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30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研究平台以及70个省部级研究平台。 以上内容参考?同济大学——学校简介 根据2020年CWUR世界大学排名,上海同济大学位列全国第7名,国际排名第179名。 同济大学2022年在全国本科院校排名第18位。 学校简介: 同济大学位于上海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4个主要校区,占地面积约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87余万平方米;设有29个专业学院,开设82个本科招生专业;有专任教师2815人。 学校前身是1907年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学校科研成果: 同济大学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学校7科研项目成果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以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3项目分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同济大学教授为主要参与者合作完成的4项目分获1项特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