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海洋 门户 海洋圈 海洋考研 查看内容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leejiafu 发布于 2023-4-5 21:39 26 0

分类专栏:海洋考研 原作者: 佚名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渔业法学科开创者、水产教育家、原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乐美龙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3日7时5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乐美龙 ...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渔业法学科开创者、水产教育家、原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乐美龙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13日7时5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乐美龙,浙江省宁波市人,1932年1月20日生于上海市。1954年和1960年先后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和研究生班。长期执教于上海水产学院,历任海洋捕捞研究室副主任、教务处负责人、教授、副院长。1973-197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国家水产总局援外处副处长,多次出席联合国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委员会和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担任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副代表;此后又担任中国和日本政府间渔业协定谈判、中国和朝鲜政府间渔业协定会谈的中方代表,以及中日政府间渔业联合委员会的中方委员。1985年11月-1994年3月,担任上海水产大学校长;曾兼任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和农业部渔政干部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副主编、《辞海》和《大辞海》水产分科主编等。

研究学问在一定的广度里要有一定的深度,只有深度没有广度肯定不能适应系统的知识结构。念书从薄到厚,研究问题就要从厚到薄。

——乐美龙

示范党课,为学生讲述海洋强国故事

对乐美龙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如何活出自我价值。乐美龙是我国著名的水产教育家,一生行走在水产教育和科研道路上。他遇到过很多难题和困惑,也收获过很多成功与喜悦。

乐为水产献青春

为我国远洋渔业开拓和发展培养选送人才

1949年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乐美龙中学毕业后未能立即进入大学深造,而是在长江从事沉船打捞工作。那两年,他比平常人多了一份与水的亲近,为他在水产领域驰骋一生埋下了伏笔。

进入大学后,乐美龙与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拥有满腔热情和抱负,一心想学成之后为新中国做贡献,因此他特别珍惜读大学的机会。求学期间,他不满足传统的师生教与学的被动关系,而是主动搜集资料与老师讨论,组织同学间的互助学习。由于表现优异,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为几位在我校讲授造船课程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担任助教。他一边辅导学生,一边自学船舶静力学、船舶动力学,还去交大进修流体力学、船舶设计等知识。这为他后来专门从事渔具理论和捕捞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奠定基础。他早期研究渔具水池和风洞模型试验,在全国首先开设“渔具理论与计算”课程;同时又长期深入渔区和渔业企业联系生产实际,总结生产经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生产技术作出努力。

乐美龙认为“在一定的广度基础上要有一定深度,只有深度没有广度肯定不能适应客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在博的基础上有所专。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乐美龙先后承担船舶原理与结构、渔具理论和捕鱼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他始终认为教师应不断输入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和思想库,这样讲课才能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为了不让学生拘泥于纯理论知识,他数次深入舟山渔村和上海海洋渔业公司蹲点,上船出海总结生产经验。1964年还带领有关教师在学校实习船上从事单船拖网的试验研究工作。他后期开设的海洋法、渔业法规和渔政管理课,也力求将知识与操作实务相结合。他多年来带领学生海上实习,包括带越南留学生去北部湾实习,与大家同甘共苦,言传身教。

1969-1972年他到上海郊区金山上渔船出海。没见过大海的人会以为大海碧波万顷,风光无限,海上生活十分有趣。事实上,出海异常艰苦,船的装备比较落后,大部分是小型机帆船,淡水勉强够做饭和饮用,洗澡是很奢侈的愿望,没有新鲜蔬菜,一日三餐都是盐水煮鲜鱼。春季在吕泗大黄鱼渔汛期间,渔船常常连续一两个月不靠岸。这样的生活如果只有三五天,咬咬牙就过去了,成年累月在船上机械地重复劳动,一般知识分子是难以承受的,但乐美龙挺过来了。他没有忘记自己是位专业教师,在船上除参加劳动外,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工作,赢得市郊有关领导和渔业大队好评。

受命重任当先锋

出征国际海洋法会议为国争权益

1971年10月,伴随着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由此开启了新的外交格局。渔业是新中国逐步融入战后国际体系而打开的一个重要窗口。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后首次参与的大规模国际立法活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971年12月28日接到学校领导通知,乐美龙奉调北京农林部从事国际海洋法研究和与周边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会谈工作。从此,在1972-1979年参与了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参与了1975年中日政府间第一次渔业协定谈判、2000年中日政府间第二次渔业协定谈判。

乐美龙后来说:“开始的时候,我仅对中国周边海洋渔业生产和技术有所了解,只知道各国有领海,领海外是公海,什么含义不清楚;还有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欺压中国沿海渔民,直至1950-1954年还有日本渔船入侵。对海洋法、渔业协定、协定谈判从未接触过。当时思想斗争很激烈!是学校派我去的,而且农林部在全国水产院校中只借用我一个人,如打退堂鼓,有损于学校声誉。因此只能实事求是向当时农林部水产局长谈了我的实际情况。那位老局长做我思想工作,明确任务的重要性,要求一不怕、二要学,并从实践中不断提高。”

乐美龙回忆:谈判会议期间,每天工作相当紧张、繁重。上、下午去联大参加讨论,做好记录。回到住所要整理记录。晚饭后团内召开小组或大组汇报和讨论会,研究第二天的对策和会议趋势。有时还要起草会议简报,还为中日渔业协定会谈做好准备工作。利用会议间隙,去联合国图书馆查找日本战后与有关国家签订渔业协定的资料。好在联合国图书馆收藏的资料有的可赠阅、有的可复印。

这一过程具有很大挑战性,政策性、业务性也都很强。乐美龙虚心向外交部著名国际法专家倪正噢、黄嘉华等教授学习,熟悉国际法的基础理论,融会贯通有关国际渔业协定的条款和典型案例。他曾先后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副代表和顾问多次出席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负责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海洋法议题的讨论和起草等工作;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就双边渔业协定进行中日、中朝等渔业会谈,多次博得中央有关部门领导赞扬。后期他还曾担任过农业部渔业局海洋法工作组组长,从事有关国际渔业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并在全国水产院校首次开设“海洋法与渔业法规”课程,为我校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国际海洋法、国际渔业法规和国际渔业管理的师资队伍。

1976年8月2日—9月17日,参加第三届第五期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中国代表团合影(前排左二为乐美龙),摄于美国纽约中国常驻代表团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后第一次正式派出代表团参加的国际立法会议

1975年4月,乐美龙(二排右二)在日本外务省会议室参加中日政府间渔业协定会谈(水产经济新闻社写真部摄影)

1976年,乐美龙(左四)在金日成故居前参加中朝双方代表团举行的中朝渔业协定会谈(水丰水库)

1975年,乐美龙(右一)出席中日渔业协定议定书签字仪式

1977年5-6月,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前排左五)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中日渔业协定谈判代表,二排左二为乐美龙

甘为人梯育英才

培养国际渔业履约智库劲旅

1985年乐美龙担任上海水产大学校长。当时正值学校从厦门迁回上海不久,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室急需重建,师生住宿等都需要解决。身为校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积极向上级反映,引进世界银行约500万美元教育贷款,用于购买科学仪器和图书等,努力把钱用到刀刃上。为了提高师资力量,学校选派一批年轻教师到国外留学,乐美龙主动代他们挑起教学重担。

当时我国远洋渔业刚刚起步,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有感于此,他一方面参与农业部筹划组建远洋渔业船队,多次派出骨干教师参与远洋领航和捕捞指导;另一方面果断将海洋渔业专业方向由近海渔业转向远洋渔业,加强外语、航海技术、渔具装配工艺等教学,并与中国水产总公司达成合作,每年挑选部分优秀教师和学生,参加开发中东大西洋西非远洋渔业和北太平洋远洋鱿钓渔业,有力推动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实践。经过10多年努力,不仅促进了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还为学校建立起干练有为的师资队伍,编著和出版了20多本系列教材和论文等,使传统捕捞和渔业资源专业焕发起新的生机和活力。

出于培训面向国际化船员和渔业管理干部的需要,他向农业部建议并先后于1990年和1992年创建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和农业部渔政干部培训中心,两个中心都挂靠在上海水产大学。在农业部支持下,他根据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要求建成“海上全球遇险和救助系统”模拟实验室、航海和雷达避碰模拟实验室。当年建设,当年就投入培训工作,与国际渔业管理接轨。

1989年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沿海国海洋渔业企业陷入困境之际,乐美龙组织教师策划“日本海柔鱼资源调查和光诱捕技术的研究”课题,改建了渔船有关设施,远航日本海对太平洋褶柔鱼资源进行调查和试捕并取得成效。1992年拓展到北太平洋海域。为了推广该项目成果,他与有关教师深入沿海省、市渔业主管部门、企业讲授国际渔业管理和鱿钓生产技术,扩大了项目推广效益,带动出鱿鱼钓这一新产业。

乐美龙在1991-1997年兼任农业部全国农业学校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期间,全面负责全国统编教材。他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并到各校与主编、参编、主审进行沟通,有序完成了61门水产和其他学科专业统编教材,受到农业部和中国农业出版社好评。1996年乐美龙受聘于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顾问组。他依靠和发挥水产学科组力量,发动全国水产高校和设置水产专业院系,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着手,系统总结了水产高等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水产专业特点,调整全国水产类本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有力推动了水产高等教育改革。

1979年7月,乐美龙离开北京,返回上海水产学院任教。那时,他其实已在农林部担任副处长职务,原本可以继续留在北京工作。但乐美龙却坦言,自己还是更喜欢教学,喜欢与学生们在一起。正是从那时起,乐美龙在学校开始了海洋法课程的建设,并进行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开始的时候只是为学生们开讲座,从一个学期十二小时,到后来一学期三十六个小时,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

经过多次旷日持久的谈判历练,乐美龙由一位捕捞学专家,成长为造诣深厚的国家海洋法和渔业法专家。回到学校后他在全国高校中首次开设“海洋法与渔业法规”课程,为国家培养了一支由周应祺、黄硕琳、唐建业等组成的国际渔业与海洋治理专家队伍。2018年,该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成为“远洋渔业国际履约研究中心”国家智库,每年受外交部、农业农村部委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参加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美洲间热带金枪鱼委员会(IATTC)、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等8个区域性渔业管理国际组织的科学与政府间谈判,累计156人次,提交报告55份(其中国家报告14份),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渔业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特别是2018-2020年间,该团队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海事组织(IM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涉海涉渔国际谈判多达22人次,涉及联合国大会可持续渔业决议、联合国关于国家管辖范围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渔业补贴国际规则、渔船和船员安全规则等重要内容。尤其是2018—2019年连续2届参加联合国大会关于可持续渔业决议草案磋商会议,代表中国所提议案纳入决议共9项,结束历史上这一联大决议从未有中国提案被采纳的历史。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国际履约团队部分成员

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科考启程

1994年乐美龙退休后,仍坚持每天准时到校工作。他编写教材,坚持为学生上课,指导青年教师,为来自全国的渔业系统学员作报告。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卷》副主编,《辞海》和《大辞海》水产分科主编等。2017年他还组织《大国海洋》授课团队编写讲稿,并亲自担任首讲。

校园情景剧《谈判》

年近90岁,仍上台为学生主讲《大国海洋》

乐美龙退休后部分著作

2022年10月乐美龙修改报告文学《上善若水》书稿

乐美龙在《大国海洋》课堂上最后对学生讲了四点:一是,要建设海洋强国,既要有海上实力,又要掌握好国际海洋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有话语权,才能站得住脚。二是,要敢于担当,这是能做成事的前提。三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四是,认清目标、坚持韧劲,要有钉钉子精神。

“对待自己,严于律己,勤俭朴实;对待同志,真诚相见,和睦相处;对待工作,务实笃行,好学求新;对待科学,坚毅严谨,一丝不苟”。这是乐美龙的人生信条。他尊重科学、献身教育的人格魅力,严于律己、不断进取的精神,展示了一位学者的追求,也激励着后来者在人生道路中“上下而求索”。

信息来源:上海海洋大学。

  • 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在看”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