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海洋 门户 海洋圈 海洋历程 查看内容

封锡盛 | 海洋机器人 30 年

leejiafu 发布于 2022-10-28 22:00 117 0

分类专栏:海洋历程

文/ 封锡盛①,李一平①②①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②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 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机器人研究队伍,建有机器人学国家重 ...


文 / 封锡盛①, 李一平①② 

①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16;

②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摘 要: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机器人研究队伍建有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机器人研究是其重要的研究分支, 30 多年来其通过自主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国际合作弥补短板提升了研究水平进而实现了自主创新并在海洋机器人研究与开发领域中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在国内一直保持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本文对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30 多年来在海洋机器人领域的科研历程做了简要回顾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海洋机器人   遥控水下机器人   自主水下机器人   载人潜水器   水面机器人






海洋机器人30年


海洋机器人(unmanned marine vehicles, UMV)是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亦是建设海洋强国、捍卫国家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一种高技术手段. 海洋机器人在机器人学领域属于服务机器人类, 它包括水下机器人(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UUV)与水面机器人(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 USV). 在国家标准 GB/T13407-92《潜水器与水下装置术语》中, “水下机器人”应称为“无人潜水器”, 该标准发布20 年来, 这一称谓未被普遍接受, 实际使用率低且国标内容已陈旧, 与当前发展不适应, 因而, 本文继续使用频度较高的“水下机器人”这一名称, 它包括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ROV)和自主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 AUV) 2 大类. 此外由于载人潜水器在技术和功能上与水下机器人有共性, 有少数文献将其纳入水下机器人类. 其实这 3 类机器人的主要差异在于操作模式, 操作者在机器人体内称为载人潜水器, 位于体外(如母船上)通过电缆进行操作称为遥控水下机器人, 用体内计算机代替操作者则称为自主水下机器人。

世界海洋机器人发展的历史大约 60 年, 经历了从载人到无人, 从遥控到自主的主要阶段. 我国的科研人员用了大约一半的时间走过了这一历程. 加拿大国际潜水器工程公司(ISE)总裁麦克·法兰将海洋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分为 4 个阶段[1], 并将前 3 个阶段称为革命(revolution): 第一次革命在 20 世纪 60 年代, 以载人潜水器为标志; 第二次革命为 70 年代, 以遥控水下机器人的迅速发展为特征; 第三次革命大体为80 年代, 以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和水面机器人(USV)的出现为标志. 现在则是混合型海洋机器人的时代.本文认可这一说法, 并将上述 4 个阶段称为四代。
目前国外拥有的海洋机器人中的主要类型国内均有研制开发其总体集成水平大体上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但在一些关键部件和某些材料的研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先后研发了鱼鹰号和蓝鲸号载人潜水器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类似神舟十号天宫一号对接的水下对接试验一艘7103 深潜救生艇与坐沉海底的潜艇(模拟潜艇失事状态)精确对接并将潜艇艇员转移到深潜救生艇中.这是海军航保部门主持由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完全依靠自主技术研发的重大成果. 40 年后我国载人潜水器的潜深能力已从 200 米提升至超过 7000 .
我国的水下机器人事业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是我国较早开展海洋机器人研究的单位之一.30 多年走过的风雨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这一历史做简要回顾并对海洋机器人未来的发展作了简单展望。

01

海洋机器人30年回顾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为了使我国的海洋机器人技术早日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及适应海洋开发的需要,我国开始着手海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 30 多年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海洋机器人事业稳步发展其研究开发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海洋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其历程大体分为 个阶段。

1.1 起步——自主探索(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80年代中期)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工作起于第二代遥控水下机器人. 1979 年以蒋新松院士为首的团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海洋机器人研究计划. 1981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承担了中国科学院支持的智能机器在海洋中应用研究”, 海人一号(HR-01)”课题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台作业型遥控水下机器人(见图1), 其总功率 20 马力最大作业水深 200 装有 功能带有触觉的主从伺服机械手包括电动主手和液压从手,主、从手之间采用双向反馈形成力感并以当时较为先进的多片微控制器构成了相当于机器人大脑和神经的控制和通信系统该机器人以海洋石油开发、打捞救生作业等为应用背景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力合作进展顺利, 1985 年完成了首航,1986 年改进后的海人一号” 完成了海上试验. “海人一号是我国科研人员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和立足于国内的配套条件开展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水下机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海人一号的研究进展加深了科研人员对这种海洋装备的科学认识积累了技术及经验锻炼了人才培养了队伍当时对于我国是否应当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有争论的, “海人一号的成功对后来我国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经媒体报道后水下机器人潜在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此后国内的相关科研力量开始向这一方向聚焦. “海人一号属原理样机距离实用还有很大距离,这也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向国外同行学习的必要性. “海人一号的成功为后来国际合作奠定了技术基础.与此同时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又开发了小型遥控水下机器人金鱼六足步行海底机器人海蟹号和海潜号等多种类型遥控水下机器人分别应用于水库大坝拦污栅检查、石油钻井平台、海底探查、救助打捞、水电站大坝检测等场合

1.2 合作——共谋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到 20世纪末)

1986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美国佩瑞公司签订了“RECON-IV”中型水下机器人技术引进合同仅就技术复杂程度而言, “RECON-IV”远不及海人一号”, 但是“RECON-IV”是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实用产品实用化是我们需要弥补的差距, “RECON-IV”的电子设备全部集中于水面控制台水下部分仅为执行器和传感器整机系统可靠性高和易于维护当时国内水下机器人还是新事物没有相关配套条件,90%以上的零部件均需进口例如水下机械手及作业工具、水下电机、系缆、铠装主缆、浮力材料、各种传感器、水下摄像机、水下照明灯及云台、水密接插件等甚至连紧固件都需要进口随后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开展了国产化工作十多个单位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攻关经过 年的努力国产化取得很大进展所需进口的部件全面国产化但是大量采用国产零部件后的“RECON-IV”整机可靠性大幅度降低以至于在海上服务时故障多用户不满意,同时需要大量备品配件支撑使得总成本大幅度增加后来降低国产化零部件的比例至大约 80%才使性能稳定下来国产化零部件需要一个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还需要研制单位的重视和坚持需要很大的投入由于这类装备数量不大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植就会夭折例如当时国产化的水下电机在尺寸和重量相同条件下比进口电机出力大 但因某些缺陷导致最终未能成为可靠的产品国内零部件制造的基础薄弱成为水下机器人发展的最大障碍引进国外技术可以弥补中、外的差距引进技术后不搞国产化是白花钱但是全面国产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
随着国产“RECON-IV-300-SIA” (见图 2(a))的诞生和走向海洋石油生产现场科研骨干们也分期、分批走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参加现场作业值班和实际操作现场环境和实际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突发性、紧张性以及设备适应性、操作便利性及如何实现进一步提高效率等实际问题使科研人员有了深刻的体会他们的感性认识得到大幅度提升这些融化在他们的科研理念和设计思想中人的科研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水平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0 , “RECON-IV-300-SIA”首次销往国际市场我国第一次有了可以参与国际招标竞争的水下机器人产品此后多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并在我国南海石油钻井平台上服务同时为国内有关部门提供了 20 多套各种类型的遥控水下机器人系统成为国内唯一向国内外市场提供海洋机器人产品并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水下工程服务的单位目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不仅可为用户定制潜深 1000 米以浅的各类遥控水下机器人产品还能提供水下灯、云台、多种类型水密接插件、水下伺服机械手、开关机械手、水下作业工具(如清洗、切割、更换牺牲阳极、回收大型沉物夹持器)、人机交互设备总成、具有防摆止荡功能的大型甲板成套布放与回收设备等
自主水下机器人没有电缆、自带能源、不靠遥控、依靠机载自主能力执行作业是用机器智力代替人的智力的先进的第三代水下机器人其潜在应用意义巨大从 80 年代末期起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 702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组成团队在国家 863 计划支持下完全依靠自主技术开展研究利用 年时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潜深1000 米的自主水下机器人——“探索者[2], 在深潜技术、自主控制、规划与驾驶、先进电子及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导航定位、避碰、故障诊断、视觉导引、全自动布放与回收、地形地貌探测、水声通信、流体动力学设计、建模、推进、抗高水压动力单元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探索和开发这些为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 1992 年开始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俄罗斯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合作着手研制 6000 米级自主水下机器人——“CR-01”(见图 2(b)). 俄罗斯海洋技术问题研究所此前研制的 MT-88 是其第八套该级别的自主水下机器人具有较为成熟的深水机器人技术,特别在结构、材料、密封、总体集成、软件、传感器以及深海工作经验等方面具有长处但在电子及计算机、流体动力学、浅地层剖面声纳和测深测扫声纳的电子信号处理等方面中方优势明显中俄双方专家经过四轮的联合设计融合了各方的长处确定了“CR-01”的总体方案. “CR-01”于 1995 年研制成功,分别于 1995 年、1997 年两次赴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开展调查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海底多金属结核录像、照片及声图资料为开辟区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3]. 上述一系列成果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该项技术和设备的国家之一. “CR-01”被评为 1997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同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综合重大成果奖

“CR-01”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又以中方向俄方采购部件的方式研制了“CR-02”. “CR-01”相比,“CR-02”具有适应复杂地形的能力
近年来在上述基础上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又自主研制出新一代的 6000 米级自主机器人潜龙一号,其安全性、可靠性、海上工作的适应性、续航时间和各种探测设备的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为了适应海底通信业发展的需要, 90 年代末期,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与意大利 Sonsub 公司合作联合开发了海底行走式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星(见图2(c)). “海星号又称自走式海缆埋设机重量小于 10潜深 300 有 只强壮的机械手用于抓取海床上的通信光缆能以 500 /小时速度将海底光电缆与接驳盒埋入海底 1.5 米深处这是国内首次研制的大型、作业能力强的海底行走机器人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在水下机器人大功率高电压传输、大深度、强作业型机器人的研制方面积累了经验也为后续研制大型遥控水下机器人打下了基础
三次合作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际合作只有双方技术实力大体对等且合作各方均有所获才有可能,要想进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自身实力是基础.国际合作使我们接触到不同的机制、理念和文化,如美国合作方注重法律、合同与信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