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海洋 门户 海洋圈 海洋杂谈 查看内容

不误正业话海洋——白话海洋科学

leejiafu 发布于 2025-3-8 18:42 26 0

分类专栏:海洋杂谈

写在前面新年伊始,把2015年前后写的文章做一下修订,主要是更新部分陈旧的内容,毕竟已是十年,从知识应时性的角度出发也该进行一次自我学习了,虽然蹉跎在奔五路上,但也绝不能慢慢活成年轻时的自己最厌恶的样子。 ...

写在前面

新年伊始,把2015年前后写的文章做一下修订,主要是更新部分陈旧的内容,毕竟已是十年,从知识应时性的角度出发也该进行一次自我学习了,虽然蹉跎在奔五路上,但也绝不能慢慢活成年轻时的自己最厌恶的样子。

这个系列主要聊海洋技术,结合这些年从事的工作谈谈我个人的认识,力求让大家都能看懂并产生兴趣。

文章只讲我知道尤其是亲自上手干过的内容,水平不高能力有限,难免有纰漏,欢迎读者朋友们指出来,可以做一些有价值的探讨。


白话海洋科学

海洋科学是一门建立在观测、探测数据积累、处理和分析基础上研究海洋水体及水体与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包括多介质空间动态形貌特征和物质、能量的储运、交换过程过程中各种现象空间赋存状态、发展规律等的自然科学学科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

蒲师傅手绘“海洋科学”

海洋作为地球表面最大的物质和能量储运系统,无时无刻都处于运动之中,所以表征海洋环境要素的数据既要有空间分辨力又要有时间分辨力,统称“时空分辨力”,而海洋科学研究所涉及“现象”的基础样本就来源于依托海洋技术的“观测”和“探测”。

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

“观测”和“探测”同属于方法和途径,一样常见的概念还有“测量”、“测验”、“勘测”和“调查”等,在海洋科学领域虽然都是出海干活儿采数据,但各自的内涵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简单说一下:

Ø“测量”——量化描述对象的赋存状态,针对当前状态;

Ø“测验”——量化描述现象的周期型特征,强调重复性;

Ø“观测”——量化描述现象的变化过程,反映趋势;

Ø“探测”——量化非确定目标的部分特征,弄清有无;

Ø“调查”——通过空间、时间二者抽样描述综合物理场。

所以海洋调查中常说的“探”和“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较笼统但全面的表达可以用“海洋调测Oceanographic Survey”,这里就不展开了。

调查船示意

先说观测,天上的、岸上的、水面的、水下的、机动的、固定的……讲究的是“原位”和“连续”。所谓原位,简单来说就是现象在哪儿站位就要在哪儿;所谓连续,就是观测时间要完全覆盖现象存在的时间,且观测数据空间分布要具有代表性。说起来好像挺简单,但由于海洋系统三维流变性和时空差异性导致的复杂性,想要做到这两点实际上有很大难度。

 盲人摸象

再说探测,声、光、电、热、磁几种物理学原理,讲究的是“位-场”理论。所谓位,就是位置,可以引申为定位导航,空间位置要有足够的准度和精度;所谓场,就是传感器所能采集到的场强,目标要和周围一定空间范围存在差异,否则发现不了。虽然有那么多手段可以用,但原理的局限性叠加各种各样影响因素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差,数据普遍具有多解性。

未雨绸猫

由于工作对象的一致性和工作方法的相似性,某种程度上讲,观测和探测是紧密联系的,并非一定按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生化等不同学科来划分内涵边界或定义工作目标,都是为了获取海洋环境要素的数据,只是关注点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既然认识海洋靠海洋技术,但一方面海洋在天体引力、科氏力、日照等能量不断输入的作用下,呈现显著的三维流变性和时空差异性,且大量现象难以复现,海洋技术又有这样或那样的“靠不住”,那我们还怎么研究海洋?

底质取样

从大地学观的角度出发,海洋科学最底层的技术逻辑就是针对连续时空系统的模式研究”。“模式”是一个统计学概率,“连续时空系统”则表示所有现象在时间、空间上高度统一,具体表现为其时间均值等于空间均值

虽然地球系统从来没有所谓的恒态”,但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相对的“稳态”,而“稳态”则是由一系列规律的“瞬态”组成。

冰期和间冰期

那么在海洋中发生的现象留下的痕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其特征就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所以那些岁月的痕迹,就可以作为研究海洋的依据。显微镜下的有孔虫化石和深渊里的钙质软泥一起经历了斗转星移,黄土高原上的沉积地层和南海珊瑚礁的岩芯共同见证了沧海桑田,南极的冰层和鲸鱼的耳屎都能讲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故事。

光阴的故事

在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之下,我们就有了对各种“稳态”接近真实、准确的定量的描述,这就是“模式”。如果用一个公式表示,那么可以将R0认为是研究对象真实的状态,Rn是从数据的种类、数量两个维度对研究对象状态的表达,随着技术的进步、时间的积累,Rn会无限接近R0,但只是接近,因为R0也是发展变化的。

*.所以如果你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模式,那么结果有且只有两个,要么是你要红了,要么是你要黄了……

为了追求这个极限,海洋科学研究对数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底1m厚的沉积物可以记录100年的历史,大气中的水10~15天就会更新一次,随着对海洋中现象关注的尺度越来越精细,我们希望得到高准度、高精度、全时域的实时数据,而对于一些范围小、发育快、消亡也快的较小尺度的现象,数据的时空分辨力和实时性就更加重要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数据获取难度和成本。

还好数据不咬人

都说“十年陆军,百年海军”,调查船动辄一天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运行费用,随便一套设备就要几百上千万而且一不小心就丢给你看,世界上靠海的国家不少,但真正有能力搞海洋科学研究的却寥寥无几,想下海没钱可不成。

声震华夷,威加宇内

既然海洋科学研究那么烧钱,为什么要搞呢?

首先是国家战略安全需要。我们国家的战略安全威胁实际来自海上,这里就不展开讲了。海军作为一种技术密集型兵种,其战术设计严重依赖海洋环境信息保障工作,再牛逼的航母编队遇上超强台风也得绕着走,灭国神器战略核潜艇碰上内波也脆弱得像一根火腿肠,所以预设海战场在哪里,调查力量、技术装备就应该出现在哪里,为可能发生的战争做准备;

疯狗来了也不好使

其次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几年大家普遍感觉气候反常,极端天气数量增多,好像分分钟就要进入“后天”的场景。这些变化实际上与海洋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海水升温、酸化,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研究海洋科学,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的时候更加从容和有的放矢,如果气候真的回到西周时期那样,那就尽早调整规划向西北发展呗~

丁院士怼柴犬名场面

再次是为战略性资源开发做准备。有一种说法,如果石油价格涨到200美金一桶,那么去北极钻井采油都有利可图。海洋中蕴藏着巨量的资源,从化石能源到稀有金属、稀有元素再到优质蛋白质,如果陆地上的某种资源接近枯竭或无法获得,那么去海里开发就成了一种可能的选项,尤其是会卡脖子的战略资源,即使再贵该上也得上,仓里有粮手里更得有猎枪。

捕猎者才会劝你卸下武装

最后是为星际开拓做技术储备。未来人类必将成为星际生物,走出太阳系寻找类地行星建立家园繁衍生息,而是否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可能成为目标星球是否宜居的重要评估标准。因为巨量的液态水不仅能提供饮用水,还能对星球表面的温湿度进行调节,稍加改造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而对地球上海洋的研究,可以为这项工作提供依据。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

今天就到这里,下周我们开始聊海洋技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