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海洋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但当下的海洋科技领域,似乎利用高质量长序列海洋观测、监测和遥测数据,并借助传统描述性和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海洋现象的文章已经越来越少了,可谓寥若晨星;而使用时髦数值模型、模拟方法及缺乏准确度的短暂观/监/遥测数据进行“快餐式”研究的文章,倒是铺天盖地,汗牛充栋。
试问:这是海洋科技发达的一种正常现象,还是一些人为了追求“短平快”业绩/成果而做出的一种急功近利行为?这对海洋科学的发展究竟是利是弊,显然不言而喻,但依然值得发人深省!
也说除了营养盐是海洋藻类懒于生存的基础外,温度掌控着浒苔快速繁殖、生长的“命门”,或者说绿潮暴发的时间;又说在起源地的漂浮浒苔也不是单纯一种,而是有多个种群组成,且只有到了北部海域、也即青岛近海,才被检测出仅为一种;还说,南黄海海域水体普遍呈富营养化状态,而暴发种浒苔又是个广布种,且在我国,乃至世界上许多沿海国家的近岸海域均有发现。
那么,在南黄海海海域,随着适宜暴发种浒苔生长的水温线由南向北推进,难道沿途就不会有相同种群加入其中,并逐渐占据生态位而成为本海区优势种群的可能性。
这是一幅历年(2005-2023年)江苏省紫菜养殖面积与黄海浒苔绿潮最大覆盖面积年变化曲线图。其中,江苏省紫菜养殖面积,在统计时划分了南通、盐城和连云港3个地区及全省,分别由绿、蓝、灰和黄色4条曲线代表;红色曲线则代表了2008-2023年期间绿潮最大覆盖面积分布。至于为何要强调分地区统计,主要考虑了只有南通和盐城两地的养殖区,才恰好处于苏北浅滩/辐射沙洲海域。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由于从卫星遥感图像中观察到的浒苔绿潮是从黄海南部的苏北浅滩海域开始的,早期一部分海洋生物藻类学者才通过假设、推论和分析,认为绿潮就源自搭建在浅滩海域的紫菜养殖设施(筏架连同网帘、竹竿和绳子);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说,2008年绿潮暴发是由该区域2006年时紫菜养殖面积扩张引起的,其根源是养殖渔民在采收紫菜时,把附着在养殖设施上的废藻浒苔丢进海里,成了绿潮的初始生物量。
据他们的估算,被养殖渔民丢弃的附着浒苔(至少包含了暴发种浒苔和肠浒苔)约有5000吨左右。再据他们的实验分析,发现这种海藻具有惊人的生长率,即5000吨初始生物量可以产生50-50,000万吨规模的绿潮,其“生长率”高达100-100,000倍。
所以,日后开展的黄海浒苔绿潮防控工作,主要集中在苏北浅滩海域,也即涉及江苏南通和盐城两地的紫菜养殖区。
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分为“前期防控”和“前置打捞”两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整顿并压缩紫菜养殖面积、缩短紫菜养殖季节(直接导致紫菜收成下降)、消杀养殖设施上的附着浒苔、杜绝渔民采摘的附着浒苔掉海,以及对全部养殖用竹竿和绳子连同网帘收回陆上处理、消杀残余附着浒苔,并开展浒苔防控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与试验等;后者则是在苏北浅滩的潮沟水域,利用渔船打捞养殖区向外海由潮流输送的浒苔团/带,美其名曰“打早打小”。据悉,其目的同样是想要减少浒苔绿潮的初始生物量,尽可能延缓向北部海域迁移的时间,以及降低绿潮的规模与强度。
据收集到的浒苔绿潮防控年度报告,采取上述防控措施后,江苏海域紫菜养殖面积有了大幅下降,从最大时的约70万亩(2019年度)下降到2023年度的约43万亩,减少了39%。而南通-盐城地区的紫菜养殖面积则从约28万亩(2016年度)下降为约9万亩,减少了68%,已经退缩到2005年度(约10万亩)之前的水平。
仔细瞧一下图中南通、盐城地区的紫菜养殖面积变化曲线,2006年度似乎看不出是紫菜养殖业“快速扩张”的一个节点,其变化曲线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若硬要说江苏紫菜养殖面积“扩张”了,也似乎只有在2012-2019年期间,才呈现出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持续增长期。全省养殖面积从约31万亩增加到了约70万亩,净增39万亩左右,但似乎主要来自于连云港一地(净增约32万亩)的贡献。至于紫菜养殖面积的扩与缩,对浒苔绿潮暴发及规模来说,孰利孰弊,或许从这幅图中也能看出些端倪。
由图可见,在南通-盐城地区紫菜养殖面积不断扩张期间(2005-2010年),确实在2009年暴发了一次“大规模”绿潮,其最大覆盖面积达到了约2100平方公里;之后,直到2016年,这两地的养殖面积始终呈现了小幅增加的趋势。若按那些海洋生物藻类学者的假设、推论及观点,不仅仅绿潮会年年暴发,而且其规模也会有增无减。
然而,事实倒是,绿潮年复一年地暴发,但规模却是在大幅下跌(2010年相比2009年)后,呈现出稍有跌宕起伏、且总体处于缓慢下滑的局面。直到2020年,绿潮覆盖面积已经降至低谷(约192平方公里),仅有2009年的9%左右。
不难想象,紫菜养殖面积扩张与绿潮规模大小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反之,随着紫菜养殖面积的收缩,绿潮规模倒是变得越来越大了。特别是在2017年后,南通、盐城两地的养殖面积已经明显收缩的情况下,绿潮覆盖面积却是在大幅增加,甚至连创两个“新高”。其中,2021年覆盖面积达到了1,746平方公里,2023年达到了939平方公里。
显而易见,紫菜养殖面积与绿潮覆盖面积两者的关系,从“黄海浒苔绿潮源自江苏紫菜养殖扩张”的角度来看,两者已经毫无相关性可言;但与另外一些学者提出的“浒苔绿潮规模取决于水体营养物质多寡”的认知,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
虽然,我们很难收集到近20年来浒苔绿潮暴发海域海水营养物分布、变化的调查观测数据,即使公开发表的文章也十分罕见,不得已通过江苏紫菜养殖面积的变化,来观察并比较与绿潮规模大小之间的关联性。因为大型经济藻类养殖可以消耗掉水体中的大量营养物质,这已是被广泛认同的客观事实。
即使本海域的大量野生海藻同样能够消耗海水营养物,但它们的数量变化远不如人工养殖紫菜的生物量,特别是养殖面积的人为改变来得大,所以年与年之间野生藻类的生物量变化,可以看作为一个基本不变的常量。换句话说,江苏紫菜养殖面积的改变,可以左右海域内水体营养物质的消耗水平。
如果暂且将2009年度的“特大”绿潮覆盖面积放在一边,观察并比较2008-2020年期间紫菜养殖面积与绿潮覆盖面积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了几乎每隔一年的小波动外,整体上体现出: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加,绿潮覆盖面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也意味着,由于紫菜养殖面积扩张、消耗掉了水体中更多的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了浒苔生物量的快速增长。
进一步观察表明,绿潮覆盖面积曲线的波谷基本上都出现在偶数年份,如2008、2010、......、2020年等;而波峰则在奇数年份,如2011、2013、......、2019年等。绿潮波峰和波谷的交替出现,似乎与业内专家早先描述的“大小年”现象基本相符。
至于个别年份的规律不是十分明显,表明绿潮规模除了与营养物多寡密切有关外,还会受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如2017年本该出现的波峰,由于在黄海南部海域同时暴发了马尾藻金潮,致使“两潮”相争,无疑会消耗掉更多水体营养物质,从而抑制了当年绿潮的规模。
如若上述关系确认成立的话,那么2021年和2023年接连出现的两个新波峰,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2020年后江苏全省,特别是南通、盐城两地的紫菜养殖面积出现了大幅下降,再加上从2018年开始在苏北浅滩/辐射沙洲的潮沟内采取了“前置打捞”措施,即利用渔船、网具对潮沟内的漂浮浒苔团/带进行试验性打捞,其原本目的是想将浒苔绿潮扼杀在萌芽状态。
殊不知,在打捞过程中由于渔船螺旋桨、船身和网具等的旋转、扰动和冲撞,产生了更多浒苔藻段;与此同时,还使浅水区埋藏在海底沉积物中的营养物和浒苔微观繁殖体释放并进入海水中,造成了更多的初始生物量和营养物质。所以,在近些年里,黄海浒苔绿潮规模连创两个新高,也就不足为奇。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的大规模浒苔绿潮,一些来自北方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曾将其归咎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当年4月底,苏北浅滩区域受到极端天气过程影响,大风大浪把养殖渔民已经回收上岸、但还没来得及清理附着浒苔的养殖筏架,又刮回了海里,从而造成了大量浒苔初始生物量入海。
但据业内专家对现场调研的反馈,称纯属“捕风捉影”。当年,苏北沿海地区发生过极端天气气候现象(龙卷风、强暴雨)不假,同时也正如这些专家所猜测的,大风大浪造成了大量浒苔初始生物量;不过,它们不是源自回收的养殖筏架,而是来自于浅滩区海底沉积物中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再加上当时紫菜养殖设施已经提前回收上岸,海上又缺少了大片附着基,导致这些被释放进入水中的浒苔微观繁殖体,附着在悬浮颗粒或者其他附着基上,浩浩荡荡、趁波逐浪,向北而去,才成就了2021年的大规模浒苔绿潮。
两种假设、不同的观点与结论,孰是孰非,还有待业内权威专家评判。笔者只是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早日找到有效治理浒苔绿潮的“治本之策”。
2024年度黄海浒苔绿潮已在孕育之中。地点显然还是在黄海南部的苏北浅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辐射沙洲海域。这里地质地貌、海洋动力环境复杂,营养物质本底优势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由来已久,黄海浒苔绿潮不在此地暴发,也就浪得虚名了!
根据历年浒苔绿潮暴发规律,加上2023年度规模已创历史第三,由于近些年当地紫菜养殖面积又明显收缩,而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虽有降低但仍有补充,且养殖设施数量减少还会导致海水中的浒苔微观繁殖体,因缺少附着基而到处游荡;再加上去年源自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尘暴,曾席卷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并蔓延到了江南,规模之大历年罕见,少不了会给黄海带来额外的磷和铁等营养物,尤其是铁在海洋里本来就十分匮乏,可它又是公认的促进水生物生长的微量元素。
另据公开报道,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也即2000年之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对流、强暴雨、龙卷风、沙尘暴等)接二连三发生,降雨增多给海洋送来了更多的营养物,而局地海水盐度也会有所降低;龙卷风和大风在沿海地区还会翻江倒海、掀起涛天大浪,使得埋藏在海底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浒苔种子等大量释放、进入水体;……云云。
故综合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推测,因“2024”又是个偶数年份,浒苔绿潮规模大概率会小于去年,但不会成为历史“新低”。至于暴发时间的早与晩,则完全由海水温度所决定,千万不要在乎早几天、晚几天;至于暴发规模大小,主要取决于水体营养盐多寡;至于绿潮移动路径与方向,虽说取决于风及其风漂流的方向,但绿潮大体上由南向北、偏北移动的总方向不会改变,以及进入山东海域后浒苔生物量快速增长、且逐渐靠近海岸的总趋势也不会变。
总而言之,黄海浒苔绿潮在2024年春夏之交的升温季节暴发是必然的。但愿不再采取“前置打捞”、“打早打小”的奇葩措施,尤其是“打捞了再拋入海洋”的滑稽做法。同时,还要提醒北方地区严加防范,但凡不可麻痹大意;海上打捞浒苔尽可能做到全部资源化利用,最好还能对行将自然衰亡下沉的浒苔展开乘胜追击、打捞利用行动,尽可能减少又一个来年的绿潮暴发种源。
最后,呼吁山东、江苏两地能够携起手来,步调一致,尽早让丰富的浒苔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让沿海地区的紫菜养殖规模尽可能再扩大些,以便能够拦截更多的浒苔初始生物量;紫菜养殖季期间采摘的浒苔,最好也能资源化利用,让养殖渔民获得更多的实惠,让伏季休渔期渔民依然能够“重操旧业”、变捕鱼为捞藻(浒苔),既能造福沿岸百姓,又能让紫菜和浒苔消耗、吸收掉海域内更多的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并能为“蓝色粮仓”、“蓝碳经济”和“健康中国”建设,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